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历史教学》杂志主编任世江.doc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历史教学》杂志主编任世江.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历史教学》杂志主编任世江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历史教学》杂志主编任世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下,开列的学习要点是百家争鸣、孔孟儒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学的发展。统一教材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中也有相同的内容,二者的思路是一样的。以研究古代思想文化见长的葛兆光先生对此不以为然。他说:“这个脉络不是历史本身的脉络,而是根据我们现代价值观念重新建立的叙述脉络,……这是一方面根据中国儒家正统意识,一方面根据欧洲启蒙思潮的历史线索,在中国发现和书写的历史。这个脉络的建立,其实是建立一个儒学、理学到反理学的‘传统’,说明中国和欧洲一样……这是一个新的正统历史观念,可是,魏晋玄学呢?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影响巨大的佛教呢?道教呢?蒙元时代和清帝国中的民族思想意识呢?难道真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就是儒家独占的状况,就是这样两军对垒阵线分明的线索吗?”葛兆光先生去年有一本《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公开出版。他在这本书中以通俗的语言、提纲挈领式地勾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如果参照他的学术见地,新课程的这个专题根本不该冠之以“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文化”表现出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民族的特色,是不必特意传授、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现在“文化”一词已经用滥了。严格地说,教科书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教学中就应解释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而实际上要求学生学习的是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岳麓版教材改叫“中国古代思想宝库”,这比课程标准的命题还贴切一些(“宝库”一词不敢恭维)。在大一统的时代,主流思想含有主导思想意味。我们要告诉学生的实际也是主导思想是什么?怎样产生的?变化的主线是什么?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还没有修订之前,诸多学者的意见尽管言之有理,我们也只能将其束之高阁——先从实际出发,解决在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内如何做得更好一些,如何不违背历史的基本面貌。 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现在使用的所有教科书关于中国古代思想的描述,都有一些问题可以商榷。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要求,教科书也应换个视角选择内容。 主流思想是指政治思想 在中学讲专题,内容只能突出最主要的线索。儒家思想能够占据主流地位,从孔子孟子的思想,到独尊儒术、宋明理学,再看明清思想家的本质,主流思想演变的主线是什么?新旧教材都不太清楚。新课程采取专题形式更应该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使专题内的各课前后衔接、串连贯通。新课程必修的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三个学习模块也应互相呼应,尤其是中国史的内容,做到相互关联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儒学从孔子的思想说起。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各版本说法不一。人教版新旧教材始终坚持说是“仁”,岳麓版说是“仁”和“礼”,人民版笼统说: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不再深入解释。史学界、哲学界、文学界都研究孔子的思想,著作汗牛充栋,有坚持“仁”为核心说,有坚持“礼”为核心说,也有“仁”和“礼”并为核心说。无论哪种观点都有孔子的言论作依据,很难达成共识。对于高中教学来说,其实问题不在于孔子本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而是我们要把“圣人”放在哪个线索、哪个位置上加以介绍。从课程标准到各版本的教科书,突出的都是政治思想,而不是古代思想史的概貌。如果不是以政治思想为主,那么,宗教思想是必须介绍的,因为民众的宗教信仰是思想史不能回避的大问题。但是,古代中国的宗教思想从来没有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大到可以和皇权对抗。古代中国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正是因为宗教思想不是统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所以,中学讲古代思想专题就可以不讲佛教和道教,突出统治者倡导的主流意识。明确所谓“主流思想”是政治思想,是我们认识这个专题主线的前提。 从先秦儒学到独尊儒术 众所周知,孔子在世时并不得志,如他自己形容的,像丧家之犬(时下叫流浪狗)。儒家学说也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是刘邦。他在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个当初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为什么后来变得如此尊师重道呢?是叔孙通让他开了窍。叔孙通用礼制操练那些与刘邦打天下的“哥们儿”,使他们懂得了君臣之道,也使刘邦体会到做皇帝的尊贵和高高在上的威严,于是,儒学悄然复兴。萧公权说:“盖儒学势力在汉初之五十年中显已开始进展。”(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有根据的。汉初儒学虽然大体承袭孔子的学说,但已吸收阴阳五行之言。董仲舒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尊阴卑,他由此论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地”要服从“天”,“阴”要服从“阳”,“卑”就要服从“尊”,“下”就要服从“上”,“臣”就要服从“君”,这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