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清晰思考能力读身边的逻辑-快乐海洋论坛.PDF

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清晰思考能力读身边的逻辑-快乐海洋论坛.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清晰思考能力读身边的逻辑-快乐海洋论坛

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清晰思考能力:读《身边的逻辑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 宋希坤 2012 年11 月13 日 2011 年3 月,在我们的博士政治课上,电子科技大学的王让新教授在讲哲学思辨方法时提到,真正 的自由源自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这是将规律成功应用、服务于社会的基础。然而在科研和生活实际真 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缺乏清晰思考的能力,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涉及到逻辑与思维。 让我意识到逻辑的重要性,是在2011 年听我们研究所虞子冶老师的一次讲座后开始的。虞老师是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SCI-E 收录)的英文译审兼编辑部主任。他的讲座题目是:“如何修正中国 作者英文写作中的逻辑问题” 。虞老师的报告中提到了语言的语法特点与逻辑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汉语 [1] 属分析语系 ,语法简单,省略多,易引发歧义,受汉语本身的语法特点影响,大家在写作时经常不经 意间犯逻辑错误。 虞老师的讲座引起了我对逻辑学的关注和兴趣。在业余时间我断断续续的阅读了《身边的逻辑学》 [2],读完后我受益匪浅:书中内容已不仅限于语言逻辑与写作,它所提到的一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 利于让我们保持清晰思考的能力。以下我根据书中所提到的常见思维或逻辑问题,结合自已日常工作、 生活和上网浏览期间所遇到的一些实例进行表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 这一点在看待时事热点时特别有效。持有这种思路可以避免让我们犯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 例如,今年早些时候,有关邻国在我国黄岩岛和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对我国发难,国内不少人民族情绪高 涨,简单地认为可以用战争解决问题,而没有仔细思考战争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 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可以通过清晰思考、论证、研究,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提炼,进而 寻找对应的系统答案。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科学家利用多种数学模型模拟生态系统在多变量下的的变 化或演化;在物理海洋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数值模拟来直观地反映海水运动时所遵守的物理规 律。在一定意义上,数值模拟试图给一个“复杂” 的问题为普通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寻找“简单” 的答案。然 而,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模拟结果与客观实际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使用或引用时要 意识到偏差的存在。如有必要,还需要查清该偏差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二、套套逻辑(tautology ) 套套逻辑,即无效的循环推论。例:他很穷困,因为他身无分文。部分科学家经常“巧”用此种逻辑 来循环解释他所解释不了或不了解的事物。 实例:在某次会议上,某教授的学术报告内容是转基因疫苗的研发,称其团队通过转基因技术对多 种致病菌进行了改造(敲除一部分基因片段),已经研发了近10 种疫苗,只是国家相关部门尚未审批, 一时无法推向市场、应用。他因此而满腹牢骚。引用这位教授现场时的原话:“其实在我们看来,(转基 1 因后产生的疫苗)根本不存在任何安全风险,因为我们不过仅仅敲去了其基因中的一个片段” 。 很显然,这位教授仅希望通过这种循环的解释来替代他应该在实验室里开展的系统安全评价工作, 这样的解释没有正面地回答转基因产品是否真的安全。而我们关心的是如果敲去了某个片段,进而会引 发什么后果?可惜这位教授没有给出解释。也许他个人在这个问题上身陷套套逻辑,却全不知情。我个 人认为,其转基因疫苗在商业推广之前,应该加强生态安全方面的论证和研究,因为一旦产生一个“超级 细菌”,就足以引发生态或社会动荡。 在某个问题上,持有套套逻辑,可能会导致错误判断而不自知,将使我们的工作远离事物的本质, 甚至对社会产生危害;如果能“巧妙”使用,则可以在特定场合“有意识”地回避问题。 三、在此之后,因此之故(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在此之后,因此之故,即认为发生于其后者,是其结果。 [3] (1)近期饶毅教授在其科学网上的博文 中提到,“某老师去世的星期六,(北京)白天下雨,晚上 下雪。我来北京五年,今年下雪最早,据说是多年来罕见的早。也许,秋雨为老师送行,白雪滋润着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