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相转移催化剂(Phase transfer catalyst)
相转移催化(Phase transfer),简称PT,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在有机合成中应用日趋广泛的一种新的合成技术。 在有机合成中常遇到非均相有机反应,这类反应的通常速度很慢,收率低。但如果用水溶性无机盐,用极性小的有机溶剂溶解有机物,并加入少量(0.05mol以下)的季铵盐或季磷盐,反应则很容易进行,这类能促使提高反应速度并在两相间转移负离子的鎓盐,称为相转移催化剂。一般存在相转移催化的反应,都存在水溶液和有机溶剂两相,离子型反应物往往可溶于水相,不溶于有机相,而有机底物则可溶于有机溶剂之中。不存在相转移催化剂时,两相相互隔离,几个反应物无法接触,反应进行得很慢。相转移催化剂的存在,可以与水相中的离子所结合(通常情况),并利用自身对有机溶剂的亲和性,将水相中的反应物转移到有机相中,促使反应发生。相转移催化剂的优点:
(1)不使用昂贵的特殊溶剂,且不要求无水操作,简化了工艺;
(2)由于相转移催化剂的存在,使参加反应的负离子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3)具有通用性,应用广泛.
(4)原子经济性。
相转移催化剂的缺点:催化剂价格较贵。常用的相转移催化剂
1、聚醚
链状聚乙二醇:H(OCH2CH2)nOH
链状聚乙二醇二烷基醚:R(OCH2CH2)nOR
2、环状冠醚类:18冠6、15冠5、环糊精等
3、季铵盐:常用的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是苄基三乙基氯化铵(TEBA)、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氯化铵、四丁基硫酸氢铵(TBAB)、三辛基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等。
4、叔胺:R4N X ,吡啶,三丁胺等
5、季铵碱(其碱性与氢氧化钠相近)易溶于水,强吸湿性。
6、季膦盐
1.相转移催化原理
亲核试剂进入有机相,发生取代反应形成产物。
2.实现相转移催化具备的条件
条件1:有一个互不相溶的二相系统,其中一相(一般是水相)含有亲核试剂的盐类;另一相为有机相,其中含有与上述盐类起反应的有机作用物。
条件2:阴离子(CN—)一定要与Q+形成离子对并且必须萃取入有机相。
二、相转移催化剂
1.相转移催化剂的要求
具备形成离子对的条件;或者能与反应物形成复合离子。
有足够的碳原子,以便形成的离子对具有亲有机溶剂的能力。
R的结构位阻应尽可能小,R基为直链居多
稳定并便于回收
2.常用的相转移催化剂
鎓盐类、冠醚和非环多醚三大类
(1)鎓盐类: 中心原子、中心原子上的取代基和负离子三部分组成。价廉,毒性小,应用广泛,其中季铵盐(R4N+X—)应用最广
(2)冠醚类 也称非离子型相转移催化剂,它具有特殊的复合性能
(3)非环多醚类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性配体,具有价格低、稳定性好、合成方便等优点
聚乙二醇:HO(CH2CH2O)nH
聚乙二醇脂肪醚:C12H25O(CH2CH2O)nH
聚乙二醇烷基苯醚:C3H7—C6H4—O(CH2CH2O)nH
折叠成不同大小的螺旋型结构,与不同直径的金属离子复合
固定到载体上 “三相催化”是新合成技术
优点:固相催化剂可在反应结束后过滤除去,操作简单,可回收套用,分离纯化简便等。
可用于卤化、烷基化、缩合、氧化、还原、消除、水解等。KF、KMnO4
催化剂小结
鎓盐类具有适应性广(对阳离子选择性小)、价廉,毒性小等特点,应用最广,可用于液-液、液-固体系;
冠醚对阳离子的选择性大;适应性广
非环多醚类 稳定性好、合成方便等优点
三、主要影响因素
1.催化剂的选择
考虑季铵盐的水溶性与形成离子对后的脂溶性 。若(A)、(B)反应中用量相同,(A)的催化反应速率比(B)大3.5倍。
2.催化剂用量
一般在0.5~10%之间 ,下列情况时需增加用量:
①反应中释放碘离子,并与鎓盐在有机相中紧密结合
②反应物活性低
③反应试剂容易引起副反应
④希望多官能团的反应物发生选择性的反应
3.其他因素
搅拌 非均相反应,存在传质过程,搅拌良好可缩短反应时间
加水量
烷基化试剂
★四、生产应用与操作技术
1.C-烷基化
传 统:强碱催化下的无水操作
新技术:采用相转移催化技术
优点:提高收率,简化工艺操作,安全生产
提高反应的选择性
2.O-烷基化(生产醚类产品)
传 统: Williamson法
新技术:PTC法用NaOH水溶液季铵盐催
优点: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收率,操作简单
可用于硫酸二甲酯
可制备多种酚醚,如在黄连素的生产中,甲基化一步采用相转移催化法后,避免了Cannizaro副反应,使收率提高了25%,单耗降低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