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到副中心:北京空间结构优化的新思考.pdf

多中心到副中心:北京空间结构优化的新思考.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中心到副中心:北京空间结构优化的新思考

多中心到副中心:北京空间结构优化的新思考 杨春,杨明 摘要:北京“单中心”蔓延的城市空间问题一直以来饱受诟病,历版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也以此为重点, 坚持采用分散化、“多中心”的结构模式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然而,受到“首都职能”特殊性的作用,城 市空间优化收效甚微,“大城市病”问题日渐凸显。2015 年,北京市正式明确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战略 部署,提出通过“副中心”建设实现中心城区人口、功能的有序疏解。从“多中心”转向“副中心”,标志 着北京城市空间优化调整策略发生重大转变。本文针对这一变化,系统回顾和评价了北京“多中心”建设 的成效,梳理了既有空间优化调整的问题及成因。同时,针对“副中心”战略的提出,结合既有理论研究 和实践经验,对北京建设“副中心”的基础条件与发展重点进行了思辨,提出“副中心”建设背景下关于 北京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建议,以期为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空间结构,多中心,副中心,北京 1.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关系在空间上的投影,综合反映了城市 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分布特征与组合关系。空间结构引导城市统筹布 局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空间来落实城市建设目标,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也是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北京这个超大型城市而言,城市结构一直以来备受 关注,历版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始终致力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营造健康有序发展的城市 环境。2004 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 “多中心”剑指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摊大饼”问题,希望通过功能与空间的有机分散来缓 解城市单中心发展带来的“大城市病”问题。然而,规划实施十年来,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 这种优化策略收效甚微。自2012 年起,北京市提出了建设 “城市副中心”的思路,陆续开 展了“聚焦通州”工作;2015 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正式明 确了将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部署,促成了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重大 战略调整。本文基于此,系统回顾和评价了2004 年版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北京城市空间结 构优化的成效,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诱因,并就建设“副中心”这一重大战略转变进行 了分析和思辨,以期对城市空间结构规划问题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2、北京“多中心”空间结构建设的成效评估 2.1 分散化的单中心:基于以就业为测度的空间结构研判 目前,学界对于城市“多中心”的概念尚未形成具有共识性的量化标准,“多中心”的 测度还有待深入研究与论证。从既有的研究成果看,1991 年,Guiliano 和Small 所提出的以 总的就业密度 (D )和总的就业规模 (E )超过某一阈值并进行系统综合之后进行判断的方 [1] 法应用较为广泛 ,按照这样的测算方式,中心的数目会因阈值的变化而显著改变,而阈值 的选取则会受到发展阶段以及地域范围的影响。按照这样的方法,利用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 查的相关就业数据,综合比较后选取相对合理的阈值进行分析,可认为全市形成了 14 个主 要的就业集聚地区 (图1)。 图1 全市主要就业集聚地区分析 在 14 个就业集聚地区中,以就业密度 (E )2 万人/平方公里和总就业规模 (D )25 万 人为阈值,则可分类为以三里河地区、商务中心区 (CBD )、金融街、上地、中关村、展览 馆—北下关等为代表的9 个高就业密度地区和以商务中心区、中关村、金融街等为代表的5 个高就业规模地区两类 (图2 ,图3 )。将两项测度进行叠加比较,可得出目前北京市具有高 就业密度和高就业规模的地区共计4 处,包括商务中心区、金融街、中关村与三里河地区。 若以就业的统计数据为测度,可以认为它们共同组成了目前北京的“多中心”结构。 高就业密度地区 图2 全市主要就业中心就业密度比较(单位:人/平方公里) 高就业规模地区 图3 全市主要就业中心就业规模比较(单位:人) 然而,“多中心”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