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微生物学习题解答-08.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学习题解答 绪论 什么是微生物?广义,狭义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指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单细胞,少数多细胞,有的甚至没有细胞结构,一般肉眼难以看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所包括的类群(研究对象) :无细胞结构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有原核细胞的真细菌、放线菌、古生菌;具有真核细胞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 简述为微生物学上5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和代表人物 史前期 朦胧阶段。 史前期是指人类还未见到微生物个体尤其是细菌细胞前的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约在距今8000年前一直至公元1676年间。 代表人物:各国劳动人民。 特点:1〉未见微生物的个体;2〉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 初创期 形态描述阶段。 从1676年列文虎克用自制的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的个体起,直至1861年近200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中,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仅停留在形态描述的低级水平上,而对它们的生理活动及其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却未加研究,因此,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当时还未形成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特点:1〉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个体。2〉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形态进行描述。 奠基期 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从1861年巴斯德根据曲颈瓶试验彻底推翻生命的自然发生说并建立胚种学说 (germtheory)起,直至1897年的一段时间。 代表人物:巴斯德,科赫 特点:①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微生物所必要的独特方法和技术,从而解决了认识微生物的第二、三、四个障碍;②借助于良好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③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④开始客观上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指导科学实验;⑤微生物学以独立的学科形式开始形成,但当时主要还是以其各应用性分支学科的形式存在 发展期 生化水平研究阶段(1897~1953) 1897年德国人E.Buchner用无细胞酵母菌压榨汁中的“酒化酶”(zymase)对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成功,从而开创了微生物生化研究的新时代。此后,微生物生理、代谢研究就蓬勃开展了起来。 (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代表人物:E.Buchner 特点:p2 成熟期 分子生物学研究阶段(1953~至今) 从1953年4月25日J.D.Watson和H.F.C.Crick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关于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起,整个生命科学就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阶段,同样也是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成熟期到来的标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代表人物:J.Waston and F.Crick 微生物有哪5大共性?其中最基础的是什么?为什么? 1〉体积小,面积大: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产生4个其它共性。 2〉吸收多,转化快 3〉适应强,易变异 4〉分布广,种类多 5〉生长旺,繁殖快 原核生物 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G+菌和G-菌肽聚糖的构成区别主要有二点:四肽链的连接方式:G+菌的四肽链以五肽桥相连,构成三维立体结构,G-菌的四肽链直接以肽键相连,构成二维片层结构。肽聚糖的含量: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可达50层左右,G-菌只有1~2层。G+菌细胞壁特有成分是磷壁酸。 其中膜磷壁酸可帮助G+菌粘附宿主细胞,增强细菌的毒力,还构成G+菌重要的表面抗原。 G-菌细胞壁特有成分包括脂蛋白、外膜和脂多糖(LPS)。其中,LPS是G-菌的内毒素, 由脂类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脂类A是LPS的毒性部位。特异性多糖构成细菌的菌体抗原,也叫O抗原。肽尾第三氨基酸不同: G+ 赖氨酸 G- 二氨基庚二酸G,M都是?-1,4-糖苷键连接肽桥: G+:5个赖氨酸 G-:肽键 试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年由丹麦人革兰氏发明的。其染色要点:先用结晶紫染液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复染液(沙黄或番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红色者为G-菌,呈深紫色者为G+。 细菌的不同显色反应是由于细胞壁对乙醇的通透性和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是肽聚糖层厚度和结构决定的。经结晶紫染色的细胞用碘液处理后形成不溶性复合物, 乙醇能使它溶解,所以染色的前二步结果是一样的,但在G+细胞中,乙醇还能使厚的肽聚糖层脱水,导致孔隙变小,由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分子太大,不能通过 细胞壁,保持着紫色。在G-细胞中,乙醇处理不但破坏了胞壁外膜,还可能损伤肽聚糖层和细胞质膜,于是被乙醇溶解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从细胞中渗漏出来,当 再用衬托的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