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吴地的社会生活与科技
第四章 吴地的社会生活和科技 第三小组 第一节 吴地的农耕蚕桑 吴地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史,它的传统农业主要由稻作、蚕桑和渔业三部分组成。 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吴地的农业逐渐由落后走向先进并不断的发展,进入繁荣与兴旺时期,又率先进入了商品经济的行列。 (一)优越的地理条件 吴地处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流域,这里气温湿雨量充沛,江湖众多,水利发达,由于历史上长江上游带来的泥沙,加上钱塘江 北岸的部分沉积等原因,这里形成了典型的水网交错,土壤肥沃的冲击平原地貌特点,这种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文化的创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 光辉灿烂的稻作文化 (三)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吴地农业经济总的发展趋势 1、作物结构上: 单一的稻作农业——稻麦混合农业 ——稻麦豆油桑棉等多元农业发展 2、耕作制度上: 刀耕火种——火耕水耨——犁耕——水耕和旱作相结合 (四)吴地农耕蚕桑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1 远古时期 2 西周至春秋时期 3 魏晋六朝时期 4 唐宋时期 5 元明清时期 1、远古时期(起源) 稻作经济所用的耕作方式: 一是耜耕 二是踏耕(蹄耕或牛踩田) 2、西周至春秋时期(进一步发展) 主要体现在稻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水稻面积扩大,并且产量也有很大的提高。 主要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 三大特点: 以火烧田,不用农耕 直播水稻,不用插秧 以水灭火,不用中耕 3、魏晋六朝时期(大发展) 西晋末年,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推广: 例如施肥与牛耕方法的普及、荒野与水滨的垦殖等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结构 的重大变化 一、水稻栽培上出现了再生稻 二、小麦种植量的逐渐增加 4、唐宋时期(转型) 吴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典型表现: 一、农业生产方式 原始粗放型——精耕细作型 二、农业生产结构 单一的水稻种植业——稻、麦、桑、茶、果、竹、木等多种经营齐头发展的新型农业体系 原始粗放型——精耕细作型 唐代 农具的改进和江东犁的出现 直辕犁——曲辕犁 宋代 銐刀 筒车 新型农业体系 稻麦并重 唐代 吴地开始大量种麦,并形成了稻麦两熟的农业生产结构 宋代 吴地稻麦并重的农业生产格局体现的更为明显 茶叶的发展 唐代 吴地的宜兴、湖州等地生产茶叶,并形成了普遍饮茶的社会风气 宋代时期 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种植面积增加,茶叶名品较多 蚕桑业的繁盛 中唐以后 进入繁盛期 宋代时期 逐渐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蚕桑业中心 柑桔地位的上升 唐代时期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5、元明清时期 吴地的农业经济走向更为成熟繁荣 是农业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 商品化趋势 一、粮食 二、棉纺织业 三、蚕桑 吴地稻作蚕桑与当地民间生产习俗 1、稻作生产过程: 浸种 播种 栽秧 耘田 施肥 除草 收割 贮藏 2、稻作文化特色的习俗 浸种习俗 开秧门、关秧门习俗 驱虫禳灾习俗 请龙求雨习俗 3、养蚕植桑的生产习俗 “洒布种”仪式 窝种 蚕的五个生长过程: 头眠、二眠、出火(三眠)、大眠(四眠)、 上山(五眠) 所谓“眠”,是指蚕在蜕皮时不吃不动的状态 称蚕 望山头 棚荐 长头 蚕花 4、养蚕季节的禁忌 不能到人家屋子旁边去斫草 蚕宝宝入眠时,不能在地里浇粪 炒菜时不能起油锅 蚕室内倘若发现有蛇,不能声张,只能说“青龙来了” 发现僵蚕也不能声张,要称之为“白货” 5、养蚕时的语言禁忌 “笋”叫“长头”或“头高”,吃笋叫“吃长头” 小孩睡觉叫做“安置” 盐叫“咸塌塌” 酱油叫“黑塌塌” 油叫“下水走” 虾叫“蚕花弯转” 吃豆腐叫做“吃白肉” 6、吴地农耕社会的四次大开发 吴地农业经济的第一次 大发展出现在太伯奔吴 吴地农业经济的第二次大发 展出现在黄歇封于吴地时 吴地农业经济的第三次 大发展出现在三国东吴时 吴地农业经济的第四次大发展 出现在明代宣德年间 7、吴地农耕社会的大发展的启示: 水乡的吴地要与水和谐相处 巨大的工程需要勇气、智慧和科学 (太伯领导民众开凿太伯渎、黄歇治理芙蓉湖 等等) 造福于人民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梅村的泰伯庙、惠山的春申君祠、周忱祠、君山的春申君衣冠冢、黄公涧、黄埠墩、黄山、君山、黄田港、申港、黄浦江 等等) 第二节 吴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