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静息膜电位值接近K+的平衡电位。 5.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 2) 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刺激后,膜对Na+通透 ↓ 膜内外Na+势能贮备 ↓ Na+经通道易化扩散 ↓ 扩散的Na+抵消膜内 负电位,形成正电位 ↓ 正电位增加到足以对抗由 浓度差所致的Na+内流 复极化—下降支: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减小,对K+的通透性逐渐增大, K+外流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一切活组织的细胞,不论在安静状态还是在活动过程中均表现有电的变化,这种电的变化是伴随着细胞生命活动出现的,称之为生物电。 二、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1.概 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2.记录和数值:-10 — -100mV 与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和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有关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电化学驱动力=浓度差+电位差 膜两侧存在K+的浓度差 膜对K+有通透性 浓度差的驱动,K+ 外流 膜对有机负离子不通透 膜外正电位 阻止K+ 的进一步移动 浓度差的扩散力与膜外正电场的排斥力相等时, K+的净移动为零 K+达平衡弥散,此时的跨膜电位即静息电位 -70 0 -55 4.与RP相关的概念: 极化:把静息电位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Q:RP的形成机制: RP: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形成基本条件 ⑴ 细胞内外K+分布不均 ⑵ 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⑶ 钠-钾泵活动的生电作用 2.形成机制 ⑴ 离子驱散的动力 :膜两侧浓度差 ⑵ 离子扩散的阻力 :膜两侧电位差 ⑶ 当驱动力=阻力 :RP 5、影响RP因素: ①膜内、外的[K+]: ∵[K+]o与 [K+] i的差值决定EK, ∴ [K+]o ↑ → EK ↓ ②膜对K+、Na+的相对通透性: ③ Na+-K+泵的活动水平 三、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一)、细胞的AP 1.概 念: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电位会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可逆、并有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2.AP实验现象: 负电位—正电位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3、动作电位的波形 (1)静息相 -70mv (2)去极相(上升支):-70?+50mv 超射值: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的数值。 (3)复极相(下降支): +50 ? -70 mv 超射 锋电位:构成动作电位波形主要的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电位变化。 后电位:锋电位在其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前所经历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 超射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4.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全或无”的现象:即同一细胞上的AP大小不随 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 ②可传播性。 ③非衰减式传导 离子浓度差 电位差 动作电位的离子机制 上升支 下降支 后电位 膜对Na+通透性增加 Na+内流、膜去极化 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 钠迅速内流,超射达Na+平衡电位 K+外流、复极化至静息电位水平 快Na+通道失活、 K+通透性增加 Na+ - K+泵活动、恢复离子分布 阈刺激 阈电位: 使快钠通道大量激活,形成膜的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的再生性循环的临界跨膜电位水平。 超射 去极化—上升支: 膜电位达平衡 Na+平衡电位 (+50-+70mV) ↓ 阈(上)刺激 阈电位 Na+内流 Na+泵活动 刺激强度 刺激的持续时间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刺激: 种类:化学、机械、温度、光、声和电等。 兴奋: 静息—活动 兴奋性:产生AP的能力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 刺激与兴奋 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阈值可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阈值∝1/兴奋性 阈刺激 阈下刺激 阈上刺激 引起细胞兴奋的关键: 阈电位水平 (三)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相对不应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期间。 超常期:小于原先的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低常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分 期 兴奋性 与AP对应关系 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吉大药理学 作业和答案.doc
- 听觉听觉器官结构.doc
- 高中生物复习231.ppt
- 第2节血液循环1.ppt
- 第三章 2神经胚-门类体制特征确立.ppt
- 脾血管瘤课件教材.ppt
- 营养性贫血缺铁(副本).ppt
- 燃气SCADA系统培训介绍.pdf
- chapter2_原子量子态_玻尔模型.pdf
- 第一课 人纤维蛋白原.ppt
- 道路安全分析软件:SafeTrack二次开发_(10).安全改善措施设计与仿真.docx
- 船舶性能分析软件:HydroComp二次开发_(9).基于HydroComp的船舶性能评估案例分析.docx
- 船舶性能分析软件:NAPA Stability二次开发_(3).船舶静力学基础.docx
- 船舶物流管理软件:MarinManager二次开发_(3).船舶物流管理基础知识.docx
- 道路安全分析软件:SafeTREC二次开发_(6).SafeTREC用户界面定制开发.docx
- 道路安全分析软件:Safety Analyst二次开发_(15).自定义分析模块开发.docx
- 船舶性能分析软件:NAPA Stability二次开发_(18).NAPAStability安全性与稳定性保障.docx
- 船舶性能分析软件:NAPA Stability二次开发_(11).二次开发项目管理与版本控制.docx
- 道路安全分析软件:SafeTREC二次开发_(10).SafeTREC数据库设计与优化.docx
- 道路安全分析软件:SafeTrack二次开发_(17).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