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女人们:析论1940年代台湾文学女性与葬仪书写.doc

哭泣女人们:析论1940年代台湾文学女性与葬仪书写.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哭泣女人们:析论1940年代台湾文学女性与葬仪书写

哭泣的女人们:析论1940年代台湾文学的女性与葬仪书写 曾馨霈 (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 摘要? 本论文试图聚焦于台湾文学研究中较少被触及的两个面向──女性与台湾传统葬仪,并透过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对话,初步拓展民俗文本研究的路径。以四0年代女性书写者的三篇葬仪文本为探讨核心,着眼于书写主体的位置及写作策略,将贴近个人生命经验的散文及小说文本,视为有意为之的话语表述。经由分析,女性书写者将丧礼场合中被观看的客体转化为发声的主体,着重于重新表述身体经验,隐含有夺回主体言说权力之意味;虽然不免复制殖民现代性带来的理性、文明思维,但藉由与传统文化区隔,进而确立自身新女性的特质。然而与传统区隔并未是完全否定传统价值,从小说书写葬仪的策略中,亦可见女作家藉由细节描述,以「女性的时间」抵抗男性殖民历史时间的企图。因此,三篇葬仪文本中女性书写者向殖民者、向男性、向传统对话的积极姿态,正呈现出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微弱却不能忽视的「女声」。 关键字:新女性、葬仪书写、女性书写、殖民地民俗 一、前言 在台湾文学丰富的创作成果中,表征「台湾」特质的在地风习民俗事象,是作家触探台湾社会发展轨迹的重要依据,亦是营构艺术世界以表现「生活的真实」所仰赖的文化符码(Cultural Code)。[1]以此观之,二0年代赖和〈斗闹热〉写迎神赛会,隐含批判殖民政府统治政策之意;三0年代朱点人在〈岛都〉一文中亦洞察官方鼓励民间作醮的企图,在反迷信的社会思潮下,小说文本中的民俗大多指向以启蒙现代性破除旧习的自觉与呼吁。[2]至四0年代,台湾作家有意识的详尽描写民俗事象藉此拓深文本主题,如张文环〈阉鸡〉中以「车鼓旦」揭示主角月里女性情欲与自主能动性的一面;吕赫若在〈风水〉中重现汉人「捡骨」风俗,暗喻传统价值观的没落以及信仰态度的问题;周金波〈气候、信仰与宿疾〉以回归传统的抉择隐含皇民化运动下认同趋向之游移。皆可见随着台湾文学发展至四0年代的逐渐成熟,台湾在地元素在小说上的运用也更显多元,「台湾」特质也更为显豁。 然而,为何会在殖民政府以去除汉人色彩为目的,使台湾人迈向「皇国臣民化」的皇民化运动时期,台湾文坛会出现大量描写台湾民俗风情的小说?在战后的言说中多将此现象诠释为台湾知识分子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抵抗日本殖民的涵义。例如谈及以台湾人作家为主要成员的《台湾文学》杂志,「在皇民化运动下执意刊出以台湾传统汉人社会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其实也相当程度表达了对当局的不满」[3],隐含将「书写传统民俗」的写作行为等同于「抵抗殖民」的写作意图。将写作趋向直接扣合政治意图,无疑削减了此时期民俗书写文本所能拓展的诠释空间,简化创作者与外在世界对话时的书写策略,以及此类文本所蕴含的文化意涵。而在台湾女性创作者甚为稀有的四0年代,却出现了几篇由台湾女性执笔的民俗随笔散文与小说创作,其中不约而同的描写台湾传统葬仪,或是以自身经验为出发,或是将葬仪事象化入小说情节,其中隐含的目的与意义耐人寻味。 一般认知中,台湾女性在葬仪中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即是「展示」哭泣。一方面,台湾民间采用的传统葬仪是以儒教为基础,并混合佛家、道家与民间信仰。在人类学的研究中,受到儒教影响的东亚文化圈,哭泣行为具有性别上的差异,男性的哭泣行为大多是意识形态的哭泣,以国家、民族为哭泣对象;而女性的眼泪则是存在任意的特性,多为家庭、人际方面而哭。[4]另一方面,传统葬仪中的哭丧风俗是依据亲疏远近与性别不同,人们必须掌握不同的分寸,以哭泣表达哀悼。通常男子低声哭泣即可,但妇女则被要求哭出声调与言词。[5]是故,有别于男性的哭泣行为与国族等宏大叙述连结,女性之哭着重于家庭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受到族群传统文化的期待与规范。 然而,女性作为在传统葬仪中被加以检视与观看的客体,是否能够抒发一己之心声?在被观看之余,女性书写者开始书写葬仪中的女人存在何种意义?彼此之间的描写又有何差异?做为民俗事象之一的台湾传统葬仪,被符号化而成为小说文本中有机的存在,在女性作家的书写策略下,其所蕴含的形式(民俗事象)和内容(民俗意义)在文本中又产生何种功能?具有何种意义?皆是本文欲解决的疑问。而四0年代出自女性书写者之手,同样触及台湾传统葬仪的文本,提供进一步思考上述疑问的可能。本论文择取两篇描写传统葬仪的随笔散文,以及一篇小说作为分析对象。相较于小说,散文通常被视为贴近书写者真实生命经验的文类,然而由辜颜碧霞所创作的小说《流》,由于过于真实的描写大家族内部情事,1942年首次出版时遭到家族成员的反对,并采取大量收购的方式避免流通市面。亦即是,此书完成后所引发的外在反应,更加模糊了自传性小说本身虚构与真实的界线,使得《流》一书存在着投影作者个人生命史的意义。 若不以文类区分,单纯就「书写」(writing)的观点来看三位女性的写作行为,「书写」(w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