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年级一第六单元一古诗词三首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张志和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是专门用来写渔父的。 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烟波钓徒,浪迹先生,玄真子。著《玄真子》十二卷三万言。 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1.单音字注音、组词: 塞(sài)塞外 鳜(ɡuì)鳜鱼 箬(ruò)箬笠 笠(lì)斗笠 蓑(suō)蓑衣 2.多义词解释。 肥:①含脂肪多。 例:桃花流水鳜鱼肥。 ②肥大。 例:我穿这件衣服有点儿肥。 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可以与同桌交流讨论。 这两句点明时间是在春季,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也正是鳜鱼上市的时节,地点是在西塞山前。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之情溢于言中。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 ● 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你从“白鹭”、“桃花”、“青箬笠”、“绿蓑衣”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为什么不想回家?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被贬官,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 古诗词三首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 下册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同学们,你们知道二十四节气和什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吗? 农 事 到了一定的节气,农民都知道该做什么农活。四月有两个节气——“清明”“谷雨”,你知道关于这两个节气的谚语吗?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每到这个时候,在空旷的田野,我们总能听到一种鸟的叫声,知道是什么鸟吗? 布谷鸟。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原来是布谷鸟提醒大家要割麦子插秧苗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是啊,无数诗人为乡村的美景而陶醉,为乡村勤劳的人们而吟诵。现在,让我们首先走进迷人的《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指江南农村晚春的时节。 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被称作“永嘉四灵”。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翁卷 卷在这里是表示动作的意思,所以应该读第三声。 1.单音字注音、组词: 蚕(cán)蚕蛹 桑(sānɡ)桑叶 2.多音字注音、组词。 liǎo 了解 了{ le 好了 自由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会儿把想象到的景象和大家交流。 这首诗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节劳动人民紧张繁忙劳作的情景,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才”“又”平实的用词,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