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_教案doc.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永遇乐_教案doc

永遇乐 一、教学要求 1.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情感、主题。2.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题解关键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散文风格多样、文理自然;以文为诗;以诗为词;开创豪放词境;《东坡乐府》。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散文风格多样、文理自然;以文为诗;以诗为词;开创豪放词境;《东坡乐府》。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轼踏入仕途之时已经是北宋中叶。北宋社会经过将近一百年的生息、发展,一方面政局稳定。这给每一位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以充分的信心,促使他们跃跃欲试,尤其是像苏轼这样来自下层、对赵宋皇朝感恩戴德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内忧外患日益剧烈。对外方面,边疆少数民族大肆入侵中原 故土,北宋政权朝不保夕,四面楚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内则冗官、冗兵、冗费之弊端日益突出,让皇朝的统治者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繁荣的社会表面掩盖着实质上的日趋贫困。但北宋厚待文人士大夫的宽松的政治环境,也使得人们敢于表达政见。苏轼就是这一类有志报国的文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他同王安石一样,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也感到不安。但他只单纯主张缓慢而渐进地柔性改良。对王安石的大刀阔斧的激进式的改革感到内心的恐慌和抑郁。与此同时,他又对倒王的以司马光为主的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守旧派嗤之以鼻,致使他的仕宦之途荆棘遍地,坎坷崎岖,沉浮起落,难有作为。只能是辗转奔波,往返彷徨于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荒野蔓径。政治理想纵使胸怀天地之无私,仍然难以用世,无所作为。密州、惠州黄州、儋州——贬途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大江南北的蛮荒瘴疠之地。而这些复杂深沉的人生经历和流离迁徙的仕途生涯对其思想的深刻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隐藏到苏轼的每个生活细节和诗词文赋的字里行间。他的思想相当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的世界观的儿歌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平生倾慕贾谊,在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端;然而老庄的“无为而治” 的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 则事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政治主张不谋而合。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欢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外,则无所往而不乐 ,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两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因此他的一生在政治上虽然屡受挫折,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生平与思想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祐避贾易札子》),先后被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