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在中国古代物理实验中的妙用参考资料
水在中国古代物理实验中的妙用
粟新华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 在中国古代,水既是物理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也是物理实验材料,有时还能成为实验器件。该文从实例出发,叙述了水在中国古代物理实验中的妙用。该文提到的这些用水进行物理实验的方法和技巧,对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具有很大参
考价值。
关键词 水,物理实验,妙用
中图法分类号 04-092 文献标识码: A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重视水的利用。以物理实验为例,研究水或应用水的实验,估计在40 %左右,这些实验构思奇特,设计巧妙,其成果广泛用于生产实际,为后人提供了不少科学方法和技巧,对了解物理现象、探讨物理规律、提高物理研究水平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此,本文从实例出发,探讨中国古代怎样用水进行物理实验的问题。
1 以水为对象观察物理现象
水是生命之源,凡是有生命的地方,一定有水存在。以水为对象去了解客观世界,这是人类的重要课题,物理学的研究也如此。中国古代人们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1·1 水瓮放水实验——水流量的观察
“徐有贞张秋治水,或谓当浚一大沟,或谓多开支河。乃以一瓮窍方寸者一,又以一瓮窍之方寸者十,并实水发窍,窍十者先竭。”[1]
这是一个研究小孔出流的实验:取两个形状一样、容积相等的水瓮,在一个水瓮中开一个一寸见方的大孔,在另一水瓮中开十个小方孔,十个小方孔的开孔面积与大孔开孔面积相等;将两瓮灌满水后同时让水从瓮中孔口流出,开有十孔的那一水瓮里的水先流完。这个实验,在《明经世文编》、《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中均有记载,只是在实验起因、开窍数目、窍的大小是否确定等叙述上稍有差异,但实验结果完全相同。该实验用对比法演示了在开孔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开孔数目多,流量就大的现象。从而有力地证明在分河疏流中多开支河比浚一大沟易于排水的问题。在中国古代,人们不仅能够测量小孔出流的质量,而且还能应用小孔出流质量去测定其他量值,如秤漏计时,就是根据小孔出流质量的多少去测定时间的,是一种流水计时法。
1·2 瀹茶煎水实验——水沸腾的观察
“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2]
这是一个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水被加热时,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此为蒸发。临近沸腾时,气则缕乱不分,氤氲乱绕。此时,从水中冒出一个个气泡,这些气泡随水温升高逐渐变大,在经历了如虾眼、蟹眼、鱼眼的过程后,水便涌沸如腾,气直冲贯。这是运用形辨法和气辨法观察到的结果。此外还有声辨法:水被加热到一定程度会发出声音,其声响变化依次为初声、转声、振声、骤声,水沸腾后,也就几乎听不到声音了。《鹤林玉露》中有一首诗:“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3]指出水初沸时如虫声唧唧同呜,又如万蝉齐噪。二沸如同千辆重载大车驶过。到了松涛骤起,涧流喧豗,已是三沸,应即注入放好茶末的绿瓷杯中。古人的观察,何等认真与细致!
1·3 滴水入油实验——水汽化的观察
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上说:
“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而灭。此亦试之有验。”[4]
这是一个有关汽化的实验。油水混合物在受热过程中,由于沸点不同,水先沸腾,犹如冒“烟”。当水汽化完毕,则“无烟”。加热停止,油不再沸腾,此时如加水,由于油温尚高,水即急极汽化,又见“焰起”;汽化完毕,也就“散卒而灭”了。该书还写到:“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积著地,经日都冷,遇雨及水浇,即更燃烟焰起。”[5]以上记载尽管都把上升的水汽、烟、焰三者混淆,但实验和观察过程仔细,记载具体,这是难能可贵的。
1·4 卤水比重测量——液体浓度观察
“予监台洲社渎盐场,日以莲子试卤,择莲子重者用之。卤浮三莲、四莲、味重;五莲、尤重。莲子取其浮而直,若二莲直,或一直一横,即味差薄。若卤更薄,即莲沉于底,而煎盐不成。闽中之法,以鸡子、桃仁试之,卤味,重则正浮在上;咸淡相半,则二物俱沉。与此相类。”[6]
浓度不同的液体,其比重也不相同。远在唐代,段成式就在《酉阳杂俎》指出:莲子放入水中一定下沉,放在制盐用的咸中则能浮着。测量卤水比重,通常用水浮法进行。这种实验在宋人写的《物类相感记》、《太平环宇记》以及明人写的《夜航船》、《菽园杂记》均有记载。但记载最别致的当数元代陈椿,他在《熬波图咏》中指出:“莲管之法:采石莲先于淤泥内浸过。用四等卤分浸四处:最咸卤浸一处,三分卤一分水浸一处,一半卤一半水浸一处,一分卤三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