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00 学前教育课程论(幼儿园课程论)(章节重点).doc

00400 学前教育课程论(幼儿园课程论)(章节重点).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0400 学前教育课程论(幼儿园课程论)(章节重点)

上篇 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 导言 学前教育课程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之前的课程,是由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组织有机构成的系统。 学前教育课程的特性是学前教育课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 在教育目标或价值取向方面,教育目标多元化是我国现今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特点,主要存在以下不同主张或观点:(1)主智说。(2)专长教育说。(3)个性发展说。(4)“做人”培养说。(5)全面发展说。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实践中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就具体反映了这一点。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教育价值取向多元化而不确定,引起教育实践工作者思想困惑。(2)教育内容的冥想知识中心化,零碎、杂乱、宽泛无序、抽象过深,超出学前儿童接受水平。(3)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目标意识差,所选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不对应。(4)或过分强调教师地位与作用,或过分强调幼儿价值,未能处理好师生关系。(5)教育方式方法不适合教育内容要求,追求组织形式的花样翻新而忽视教育目标实质。(6)过分强调教育过程本事而轻视教育结果,否定分科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歪曲游戏的实质。(7)特别是“小学化”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演变:(1)完全外部引进的课程模式。(2)陈鹤琴等人提出的课程模式。(3)苏联模式的影响。(4)改革开放后的学前课程模式。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创设优化教育环境。我国当今一些学前教育专家陈帼眉等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主张。其中,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是核心内容。这是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走向深入的重要标志。 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而教育组织是关键。 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集中居然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手段。 课程曾经是什么 课程概念集中地概括着课程的本质,课程本质反映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过程。 课程最初的含义:(1)中国古代的含义: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颖达最早使用“课程”一次。(2)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后价值》。 课程本质的变化:(1)课程即“学科或教材”。课程即学科知识,有利于课程内容的系统化选择及组织,但容易割裂知识的联系和忽视变化的经验,待别是容易忽视学习者的个别性。 (2)课程即“经验”。扩大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将课程由“静态”变为“动态”,考虑到学习者的兴趣、需要,但又难于有效地进行课程组织,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差,不易达成系统的教育效果。(3)课程即“计划”。(4)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目标,强调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便于课程组织与评价,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但往往缺乏灵活性,把计划外的教育因素排除在课程之外,从而缩小了课程的范围。 4.潜在课程提出的背景:(1)20世纪60年代,课程研究与发展表现出浓重的“技术性”和“理性化”。教育的“工具性”和“理性化”,是教育产生了危机。 (2)70年代,反理性主义运动的高涨——认识到人的行为并非完全按照理性原则进行,指出在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因素对人的发展影响巨大。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成为当今趋势。 潜在课程的涵义:(1)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又称正规课程、形式课程等)相对应。显性课程之外的课程即是潜在课程。(2)潜在课程主要指价值、态度、规范、信念、情意、人际关系等非学术性内容。(3)潜在课程的影响是无意的、非预期的,但也可能是有意识的。(4)潜在课程可使学习者获得系统的共同的经验,也可能使其得到个别的、零碎的经验。 潜在课程的特征:(1)潜在性。(2)模糊性。(3)多样性。(4)非预见性。(5)非强迫性。 潜在课程给我们的启示:(1)重视课程之外的教育性经验对学习者的影响,增强教育的意识性,考虑一切可能对学习者能产生作用的因素。(2)课程不仅包括理性内容,也包括情意、动机、态度等非理性内容;要把学习昔看作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3)培育学生,既要采取强迫性、主观性措施,也要采用隐喻式、潜在性方式,利用教育环境感染熏陶学生。(4)要注意教育系统内部课程的统整优化,也要注意学校内外不同因素的教育作用相互配合。(5)课程是教育目的性过程,但有时教育目的性并不明显。要提高课程效果,必须增强教育意识,并重视课程作用的方式。 课程应该是什么 从课程概念的变化看课程本质观:(1)课程本质观从静态走向动态。(2)课程的有意性发生变化。(3)课程重心的转变。(4)课程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软件。 研究课程本质所涉及的方面:(1)课程的教育目的性。(2)课程中的学习者。(3)课程的态性——静态、动态。(4)课程媒介——教学媒介、沟通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