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调节与集合两者在一定范围内分开运动的表现,对于视物非常有益。 如屈光不正调节与集合的不对应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存在,但超出范围后,集合与调节要放弃一个,因为清楚的物象比保持双眼单视更为重要,所以终会使一眼偏斜,成为斜视。 调节功能的检查 在非老花人群中,调节障碍常会引起与近距离工作有关的视力模糊、头疼、眼部不适等症状; 在非老花人群中调节失调也相当多见,一般需正镜附加、视觉训练等,故首先需要对调节功能做全面的检查。 临床上将调节功能的检查分为四类: 调节幅度 相对调节 调节灵敏度 调节滞后 调节幅度 眼运用全部调节力量时总屈光力与无调节时的总屈光力之差为调节幅度,用Amp表示。 调节幅度的检查分为移进法和负镜法,通常用推进法来确定。 调节幅度的检查 调节幅度的近似计算公式 调节幅度= 1/远点距离 - 1/近点距离 1、移近法: 调节幅度是眼睛最大的调节力,是调节远点与调节近点之间距离的屈光度表达形式。 远用屈光完全矫正时,调节远点为∞,因此只需测量调节近点即可。 ? 移近法(Push up method) 物体移近,光线发散,促进调节的产生。 视标及距离:40cm处,可见最小视标的上一行; 屈光矫正:双眼平衡后的屈光矫正度数 照明:通常照明状态; 瞳距:近用瞳距,单眼或双眼检查基本一样。 操作: a 先右眼后左眼进行单眼测量,另一眼遮盖。 b 测量时缓慢将近视力表向患者移动,直至报告持续模糊。 c 分别用左右单眼和双眼推进测量方法测量调节近点,取3次测量中最近的距离近点为调节近点。 一般情况下,调节幅度的测量是从所配戴的矫正屈光不正的眼镜平面测量至调节近点的距离 移近法测定调节幅度 负镜法: 距离:40cm处 视标:可见最小视标的上一行 屈光矫正:双眼平衡后的屈光矫正度数, 老视眼则为近用FCC结果; 照明:通常照明状态; 瞳距:近用瞳距,单眼或双眼检查基本一样 操作: 以-0.25D/S的速度加负球镜,至被检者报告视标持续性模糊,总调节力的值为所加负球镜绝对值加+2.50D。 一般认为推进法更为准确些。 调节幅度的影响因素 (1)单眼测量和双眼测量: 移近法和移远法可以单眼测量也可双眼测量,当单眼测量时,限制的因素是视网膜模糊像启动的调节,当双眼时被测者要求保持单一的清晰的视标,必须考虑集合性的调节(CA)。双眼测得的结果高于单眼的结果。 (2)注视角度: 注视角度的改变使调节的幅度也有差别。 (3)视标的尺寸: 对于注视较大尺寸的视标,视标的笔画重叠较少,调节幅度的值会增加。 大 人 物 (4)年龄: 调节幅度随年龄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 最大幅度=25-0.4×年龄; 平均幅度=18.5-0.3×年龄; 最小幅度=15-0.25×年龄。 1、调节刺激 (stimulate of accommodation) 注视眼前一定距离的点所必要的调节称为调节刺激。 调节刺激=1/注视距离; 调节滞后 2、调节反应(accommodation response) 注视眼前一定距离的点,眼睛实际所用的调节量称为调节反应。 绝大多数人调节反应调节刺激,但其他两种人也存在,调节反应较难测量。 3、调节滞后(lag of accommodation) 调节刺激与调节反应之间的差异称为调节滞后。 临床上,调节反应小于调节刺激的称为调节滞后,多于调节刺激的称为调节超前。 调节刺激-调节反应曲线 包括交叉柱镜法和动态检影法。 1、交叉柱镜法: 融合性交叉柱镜法(fused crossed cylinder,FCC) 交叉柱镜法: 视标及距离:40cm处十字视标; 屈光矫正:双眼平衡后的屈光矫正度数; 照明:通常照明状态; 所加镜片:±0.50D交叉柱镜,负轴90°(功能键); 瞳距:近用瞳距。 交叉柱镜法 +0.50 遮盖法步骤 交替性外显斜眼眼位(双眼有中心注视功能) 遮盖法步骤 遮盖法步骤 遮盖法步骤 遮盖法步骤 固定性左外显斜眼眼位(左眼没有中心注视功能) c将遮盖片遮盖被检者的左眼2--3秒,迅速移至右眼,观察去遮盖瞬间的左眼的移动方向。 d重复上述检查多次。 e根据去除遮盖瞬间的眼球移动方向判断斜视的种类。 f将棱镜尽量靠近任一只眼,重复交替遮盖试验,逐步增加棱镜度,至试验中没有眼球的运动为止。 (3)结果判断: 去除遮盖瞬间眼的运动方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