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近代城市建设史
1.上海的发展过程 1845年英国与清政府签订“地皮章程”划定英国人居住地,就是租界。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1846年划定西到界路,东到黄浦江。 2.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区分布 3.上海的对外交通 4.上海的城市道路与市内交通 4.1上海老城区有方格形道路网络组成。道路宽度极窄,一般在2到3米之间,不能行驶车辆。路面多为石板路。 4.2最先发展的英国租界及法国租界,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在英租界称之为“棋盘街”,按照早期的规划,租界内的主干道宽度为18—21米。 4.3城市整体道路网络与租界的扩展方向一致,主要由东西向平行的直通道路,南北向几乎没有什么直通干道。 4.4苏州河白渡桥与北站之间的狭窄地带是上海东北与西南两地区的交通要道,是整个城市交通的瓶颈。 5.上海的建筑及居住区 上海的建筑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租界内建筑,以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较好的建筑;旧城区,多为中国传统的木结构院落式低层建筑。 5.1里弄建筑的发展演化 里弄住宅是中国传统低层院落式住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变种。为了在小块私有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低层的、独门独户的出租住宅,逐渐由三合院演变为联立式住宅。 5.2花园洋房 初期,1843——1919年,外国人在租界内建的居住建筑,是四坡顶的简单洋房。为法国文艺复兴式建筑。 中期:1919——1937年,这一时期是修建大量花园洋房的时期,外国人及中国上层统治阶级均在上海建造别墅,这些别墅大部分采用外国的建筑形式,如古典式、乡村别墅式、西班牙式、英国式等。 依次西班牙式、英国式、法国式洋房建筑 后期:1937—1949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租界内人口大量增加,土地投机商转向里弄建筑及临时性建筑经营。花园洋房建造较少。 5.3高层公寓建筑 上海的高层公寓建筑大都兴建在20世纪30年代。1930年前后的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到上海,商品滞销,金融不振,地产商感到投资地产稳定可靠。 高层公寓主要为一些来上海淘金,而尚无大量固定资金建造花园洋房的人。 6.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上海居住区的发展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一样,外国人及中国上统治阶级,由于逃避人口密集、建筑拥挤、卫生条件恶化的市中心区,而逐渐向近郊区推移。由于租界的扩展方向是由黄浦江向西扩张,因而住宅区的质量也是愈向西愈高,以最后形成的法租界西区虹桥一带标准最高。 1927年开始的“大上海都市计划” 6.1规划背景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埠、国际贸易港口。但是繁华的商业贸易区主要集中在有特权的租界弹丸之地,在城市布局上租界横亘于市中心地区,形成法租界、公共租界、国民政府管辖区相互分割的格局,市政设施各成系统,道路交通不畅,货物运输既不便,且港口吞吐量激增,码头不够使用。畸形发展的上海,迫切需要一个整体的发展计划。由国民政府组织,美国专家做顾问。 6.2规划范围 6.3规划布局结构 6.4 道路系统 日本占领时期的新都市建设计划 在军事方面,划出大片军事用地,新建江湾及大场两机场,作为日本在中国最大的空军基地,并在原江湾市中心一带建造军事机关、宿舍和医院等。 在交通运输方面,在吴淞建立大港口,开挖浦江下游,使万吨货轮直接靠岸;在虬江码头下游增筑码头;开挖藻浜,使之通往工业地带;并能停泊4000吨的船只;开挖一段运河,直通纪王庙,与嘉定水路连接;在工业地带敷设四条引入线及临时铁路,与吴淞港及虬江码头联接,以便水陆联运。 计划还以原上海特别市政府编制的《大上海计划》的新市中心区为中心,划分十种地区:即第一住宅区(高级住宅区)、第二住宅区(普通住宅区)、第一商业区(商业及旅馆等服务行业)、第二商业区(游戏场等)、第一工业区(轻工业)、第二工业区(重工业)、工业特别区(军事工业及危险品工业)、公共地区、仓库地区和杂居地区。又以中央码头(虬江码头附近)、中心区(新市中心)、“中央车站”附近及吴淞地区为计划重点区。 日本占领时期的上海规划特点: 追加了吴淞工业地带的规划,从租界北郊至长江口一带为3633公顷吴淞工业地带。 制定建筑条例 规划本身的技术标准很细致。 军用机场、军事机关、码头仓库、铁道等占有突出位置。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规划——初稿 第一稿存在的问题: 大上海区域计划总图初稿,在民国35年(1946年)8月24日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成立会暨第一次会议上讨论,曾发生三点争议: 一是认为初稿计划太重理想,不切实际,也有人反对,认为计划太欧美化。但是设计人员认为科学是没有国际界线的,都市计划应坚持以提高市民生活水准为最主要目标。计划理论上仍坚持土地使用功能分类,坚持有机疏散,坚持区划管理,强调降低人口密度。当时最高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万人,计划平均人口密度维持为每平方公里1万人,绿地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