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连词.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连词

第十四课 连词   一、连词的定义及特点   连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词,它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句、句群,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连词不充当句子成分。   参见教材例句学习。   二、古代汉语常用连词介绍   (一)而(用法有5种)   1.连接谓语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译为又、并且、而且。例如:   (1)公子鲍美而艳(《左传?文公十六年》)   (4)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大同与小康》)   “而”连接的谓词性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如:   (7)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战国策?秦策)   也有名词性词组充当描写句谓语用“而”连接的。例如:   (10)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2.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原因、条件、目的等关系。例如:   (4)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或性状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而”带有表转折的意味。例如:   (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4.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可不译。例如:   (1)启呱呱而泣。(《尚书?皋陶谟》)   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转折或假设关系。例如:   (1)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经?墉风?相鼠》)   (2)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   “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的,例如:   (3)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左传?隐公十一年》)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北冥有鱼》)   (5)子而思报父母之仇雠,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国语?越语》)   (二)以(用法有5种)   1.连接两个形容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例如:   (2)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商君书?开塞》)   2.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前后两个动词是一前一后的承接关系。例如:   (1)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左传?成公二年》)   “以”连接先后两个动作行为,有时两者在逻辑关系上表现为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例如:   (6)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史记?项羽本纪》)   (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   (8)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楚归晋知罃》)   3.连接因果复句,“以”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例如:   (2)夏,诸侯伐郑,以其逃首止之盟故也。(《左传?僖公六年》)   (3)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4.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前者是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状态等。例如: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   5.连接名词与时间方位词。例如:   (1)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4)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史记?项羽本纪》)   注意区别连词“以”和介词“以”:   (1)介词“以”起介绍作用,后面要带宾语。(名代)   连词“以”起连接作用,连接动、形(或词组),不连接名词或名词词组。   (2)介词“以”后面的宾语省略时易和连词混,可用在“以”后补宾语的办法,能补进去旧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如:   ①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介词)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   ③挟天子以令诸侯。(连词)   (3)如果“以”字前有助动词或副词,这时“以”是介词。   ①请以剑舞。②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③君子不以言举人。   (三)与(用法有两种)   1.连接名词性词语,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例如:   (2)请以屈产之乘舆垂棘之白璧往。(《公羊传?僖公二年》)   (3)王使问礼于左师与子产。(《左传?昭公四年》)   2.和“不如”“宁”“孰若”等词连用,构成“与……不如……”“与……宁……”“与其……孰若……”等格式,连接分句和分句,表示选择关系。例如: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注意区分介词“与”和连词“与”:   (1)“与”前后的名词颠倒,颠倒后意思不变是连词,意思变了是介词。   蜩与学鸠笑曰。(《北冥有鱼》)(连词)   吾与先君言矣。(《左传?僖公九年》)(介词)   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介词)   (2)“与”前有助动词或副词修饰,是介词。   (四)则(用法有六种)   “则”用作连词时,主要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