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概论(下).ppt

  1. 1、本文档共2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籍整理概论(下)

第三章 校 勘 ? (一)正 名 校的本義是犯人帶的木枷。許慎《說文》曰:“校,木囚也。” 校字用作動詞時便有了比勘核對的意思。後來又引申爲校正書面材料的文字異同。 徐鉉《說文》曰:“勘,校也。”古書用竹簡,故校勘字作刊。 《玉篇》曰:“刊,削也,定也,除也。” 校對和校勘 “校”是校對,“勘”是改正错誤。但連成“校勘”一詞,就具有特定的含義,不能凡校對改錯都名之曰“校勘”。 一篇文章要發表、一本書要出版,打出校样後要用原稿校,这种校只能叫“校對”,不能叫“校勘”。 什麽是校勘 古籍流传至今,具有以下幾個特点: (1)所謂古籍,如前所說是指从先秦到清末的著作。其中明以前人著作的原稿統統失傳了,只有個别明人以及少量清人著作還留有原稿。 (2)流傳下來的古籍一般都是刻本或傳抄本。不論刻本或活字本,文字上的差錯都很多。至于傳抄,抄漏、抄錯的事情,更是經常發生的。 (3)古籍流傳至今往往不止一種刻本,而各種刻本在文字、甚至在内容多寡上往往有出入異同。 因此校勘者,就是在既没有原稿可作依據,流傳的本子又多錯誤異同時,所必需做的工作。 它或則找出古籍在文字上的錯誤脫漏並加以補正,或則校出古籍在文字上以至内容上的異同並決定取舍,从而使人們獲得較好的,較接近原稿的本子。 校勘和校雠 除“校勘”外,前人还常用“校雠”一詞。《太平御覽》卷618引漢刘向《别錄》:“雠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誤繆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雠也。” 這裏的“雠校”即“校雠”,其含義和今之所謂“校勘”並没有什麽不同。 校讎學 由於校讎事業並不限於校正文字,它逐漸發展成爲一種系統全面的治書之學,即校讎學。 廣義的指研究書籍的版本、校勘、目錄、典藏等方面的問題。如鄭樵《校讎略》、章學誠《校讎通義》。 狹義的則指改正書面上的文字錯誤。 (二)成 果 校 勘 史簡述 我國最早的書出现在春秋末战國初。但有關事例没有流傳下来。 大規模從事校勘,當始於刘向、劉歆父子之校勘官書。以後列朝对官書多重視校勘。 公之於世的如東漢靈帝時刊刻的《熹平石經》,唐文宗时刊刻的《開成石經》, 五代、北宋以來官刻本經史之類,在校勘上都或多或少下過功夫。 私人从事校勘者更是代有其人,而尤以宋、清两代为盛。這是因为在清代考证之學大行,以乾嘉學派为代表作出了可貴的業績。 清以前的校勘名著 隋唐間陸德明的《經典釋文》爲最古。此書是给《周易》等十四種經典作釋文,一共三十卷。 釋文内容有三部分,即: 列举漢魏六朝各家對經典中某些单字的讀音; 列举各家對某些詞語的訓詁; 並列举各家傳本在文字上的異同以事校勘。 四庫全書評價《經典釋文》: 所采漢魏六朝音切凡230餘家,又兼載諸儒之訓詁,證各本之異同,後來得以參考古義者,注疏以外,惟賴此書之存。 唐代顔師古對《漢書》的校勘 1、依據古本,恢復古字。 2、刪除穢濫。 3、斷句句讀。 並著有《匡謬正俗》八卷,前四卷55條,皆論諸經訓詁音釋;後四卷120條,皆論諸書字音及俗語相承之異。 纯粹講校勘的專著多出自南宋 張淳《儀禮識誤》三卷。 方崧卿《韓集舉正》十卷,《外集舉正》一卷。 朱熹《韓文考異》十卷。 彭叔夏撰《文苑英華辨證》十卷。 《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一卷。 清代學者的校勘成果 (1)繼承宋人的傳統,和刻书結合起來撰寫校記,也稱校勘記、考異或考證。 真能代表清代學術水平,寫出高质量校記的,如盧文弨刻的《抱經堂叢書》。 孫星衍刻的《平津館叢書》、《岱南閣叢書》。鮑廷博的《知不足齋叢書》,阮元的《十三經注疏》以及黄丕烈《士禮居叢書》,無不依據善本,有的直接仿宋,並附加校記。 (2)清代學者更多的是把校勘所得寫在研治經史諸子的著作裏。 當時的校勘專著的只有阮元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和盧文弨的《群書拾補》。 研治經史諸子里的校勘所得是王念孫的《讀書杂志》,王引之的《經義述聞》。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俞樾的《群經平義》、《諸子平義》、《古書疑義舉例》等。 這些著作中有很多用理校法改正古籍傳本讹誤的實例,很值得一讀。 王念孫校《戰國策》舉例 “觸詟”、揖之”條: 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詟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 揖之,胥之。胥猶須。 胥:隸書與咠形近而後人誤寫爲咠。 又誤爲揖。 錢大昕用金石文字與古文獻 結合校勘 六朝人多稱刺史爲史君,予家藏東魏興和二年敬顯儁碑,額題“敬史君”,字畫分明。高浟爲滄、定州刺史,亦在東魏時,傳稱“史君”,與石刻正合。監本改“史”爲“使”,所謂少所見多所怪也。 關於《新五代史·李茂貞傳》 今鳳翔法門寺有碑,題云《大唐秦王重修法門寺塔廟記》,天祐十九年二月禮部郎中薛昌序撰文,蓋茂貞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