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与而不同”的人性与“殊途同归”的治道——先秦时期儒法人性观及其管理主张辨析.pdf

“与而不同”的人性与“殊途同归”的治道——先秦时期儒法人性观及其管理主张辨析.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7月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Jd.2014 第7期(总第134期) JOURNALOFSHANDONGACADEMYOFGOVERNANCE N0.7Ser.No.134 “和而不同的人性与“殊途同归的治道 ——先秦时期儒法人性观及其管理主张辨析 纪光欣,毛彬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儒家的性善论与法家的性恶论分别是儒家“仁政”与法家“法治”两种不同管理主张的理论基础。 孔子根据人性可塑而提出“德治”,孟子根据性善论而提出“仁政”,确立了儒家的“善政之道”。荀子根据性 恶论提出“礼法兼治”的管理主张。法家韩非子等人则根据性恶论提出“以法治民”的管理之道。自汉以降传 统中国的治道实为儒法(德法)互补与平衡,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和谐管理的智慧,这对当前刚柔相济的管理变 革和中西管理文化的融合都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人性观;管理;性善;性恶;德治;法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238(2014)07—0034—06 DOI:10.3969/J.ISSN.2095—7238.2014.07.008 人性观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哲学问题,也是中国 代表的道家“超善恶”的自然人性论者的“顺其自 传统哲学的主题之一。在中国文化“轴心时 然”的“无为而治”,等等,都体现了因人情而治天 代”——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等各家都提出 下。中国传统人性观主要围绕“性善”还是“性恶” 了人性观,确立了中国传统人性观的核心内容和基 这个中心展开,这在国家治理或社会管理层面上表 本路向,也奠定了诸子各家阐述社会管理思想的理 现为儒家“德治”、“仁政”与法家的“法治”、“赏罚” 论基点,对后世影响深远。韩非有言“凡治天下,必 之间的论争,并在秦汉以后的治理实践中逐步融合 因人情。”((《韩非子·八经》))这契合了现代管理 形成了“阳儒阴法”或“儒表法里”的政治统治与社 学思想。麦格雷戈认为,任何管理方式、管理政策 会管理秩序。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儒家性善论 的选择必须以一定的人性假设即人性观为基 与法家性恶论的“不同而和”为中国传统社会寻求 德法之间的治道平衡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当今阐 础o[I]33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性善论者的“为政以 德”的仁本管理,以苟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者的 释中西管理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提供了方法论原则。 “隆礼重法”的理性管理,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自 一、儒家人性观与“善政”之道 为”人性论者的“循法而治”的制度管理,以老庄为 收稿日期:2014-05一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DJ033)。 作者筒介:纪光欣(1966一),男,山东临沂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管理哲学专业博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与组织文化;毛彬华(1990一),男,湖南张家界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 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理论。 .·——34·-—— XUEBA0 万方数据 2014年7月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Jul.2014 OFSHANDONGACADEMYOFGOVERNANCE 第7期(总第134期) JOURNAL NO.7Ser.No.134 “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旧埘其基本社 范。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 会管理主张是德治和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