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术 Y
技 G
O
像 L
影 O
N CTCA中应用低kV和CARE Dose 4D
床 H
临 C
E
T
G 技术对钙化积分测量的影响
N
I
G
A Impact of Low kV and CARE Dose 4D Technology on the
M
I
L Measurement of Calcification Score in CTCA
A
C
I
N
I
L
C
刘海峰,张东友 [摘 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成像 (CTCA )检查 中应用低kV和CARE Dose 4D管电流调节技术对钙化积分测量的影响。
武汉市第一医院 放射科, 方法 选择2013年2月 ~7月于本院行冠状动脉成像 的患者268例 ,随机分成两组 ,A组 134例每位患者分别用常规120
湖北 武汉 430022 kV及120 kV ,CARE Dose 4D技术扫描钙化积分 ;B组134例患者分别用常规120 kV及100 kV ,CARE Dose 4D技术扫描
钙化积分 ,分别测量和计算钙化积分 、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 、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 ,并将得到的结果进行统
计分析。结果 A组两种扫描方法得到的钙化积分值分别为 (235.45 ±285.26 )和 (224.18 ±270.81 );平均容积CT剂
量指数分别为 (2. 13 ±0.0 17 ) mGy和 (1.6 1 ±0.28 ) mGy ;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 (3 1.84 ±2.9 1 ) mGy ·cm和
(24.15 ±4.46 ) mGy ·cm ;有效剂量分别为 (0.476 ±0.046 ) mSv和 (0.366 ±0.081 ) mSv ;A组两种扫描方法所得
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两种扫描方法得到的钙化积分值分别为 (181.46 ±204.79 )和 (185.14 ±207.55 );平
均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 (2.13 ±0.01 ) mGy和 (0.90 ±0.18 ) mGy ;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 (30.69 ±.017 ) mGy ·cm和
(12.90 ±2.40 ) mGy ·cm ;有效剂量分别为 (0.448 ±0.019 ) mSv和 (0.189 ±0.035 ) mSv ,B组两种扫描方法所得剂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钙化积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保持120 kV并使用CARE Dose 4D技术虽然降低了辐射剂量 ,
但是对钙化积分测量有影响;而100 kV和CARE Dose 4D技术同时使用 ,在不影响钙化积分计算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辐
射剂量 ,值得推广。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像 ;钙化积分 ;低kV ;CARE Dose 4D技术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low kV and CARE Dose 4D tube current regulation technology on the
measurement of calcification score. Methods 268 patients who conducted CT coronary ang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3S"技术在草地鼠虫害监测及预测中的应用.pdf
- "干中学"、技术追赶与路径依赖——基于南北贸易扩展模型的解释.pdf
- "技术-环境悖论"及技术自然属性.pdf
- "技术换市场",FDI技术转移的策略及行动——兼议我国"市场换技术"战略的转型.pdf
- "开窗技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疗效.pdf
- "民族主义"及"大陆主义"——论加拿大传播技术思想的两种取向.pdf
- "市场换技术"及产业空心化一个研究述评.pdf
- "天道"及生物医学技术的道德界限.pdf
- "总分馆"建设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障碍——《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及方案》读后.pdf
- “2+3”采油技术和调驱效率的进一步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