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年1月 河南社会科学 Jan.,2008
第16卷第1期 HENANSOCIALSCIENCES VoLl6No.1
“传播技术与社会笔谈
编者按:近年,传播技术的扩散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以及传播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成为学界与业
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注重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忽略了社会对技术的影响,或者
把技术的发展看成纯粹是技和巨的而不是社会性的。针对技术决定论的困惑,吴廷俊提出“技术一社会互
动”论。认为技术的扩散会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并引发社会结构层面的变革;在
这一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社会因素对技术扩散与应用的反作用。郑素侠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以电
视、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技术对以信任、规范和交际网络为特征的社会资本的影响。陈志强则从发展传
播学的视角,探讨了互联网这一新传播技术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观念革新的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吴廷俊1,韦 路2
(1.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美国罗德岛大学 传播学系,罗德岛州)
摘要:无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论,都过分强调了技术的核心与主导作用,而忽略了社
会政治文化因素对技术扩散的影响。媒介进化史表明,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一方
面,社会需要导致了对过时技术的排斥和对新技术的刺激;另一方面,与过时技术有关的社会压制因素会延
缓新技术的扩散。另外,传播技术对社会塑造力量的发挥,亦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作为决定论
的一种替代性范式,“技术一社会互动”论可以更好地解释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
用关系。
关键词:传播技术;社会;互动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以电子技术、信息技一直是传播学者、社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技术—社会互
术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借助于现代传播技 动论的观点出发,探讨了媒介技术演进模式,以及媒介技术与
术,大众媒介机构和组织大量涌现并迅速兴起,使得人类自古 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为考察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提供了新
就有的传播活动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人类传播活动的深度 的研究视角。
和广度发生了质的飞跃,其影响不仅触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一、决定论的困惑
determinism)最初由美国
还深入到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核心层面。传播组织和机构成为 “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现代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主要部门,其功能不仅影响到整个社 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韦伯伦(Thorstein
andthe
P//ce
会系统的协调运转,而且其本身也构成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 其《工程师和价格系统》(TheEngineers 5如一
核心动力。 tem)一书中提出。目前,对技术决定论这个名词还没有一个
在传播技术的演迸历程中,传播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公认的权威界定,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它也有不同的理解
收稿日期:2007—1l一10
作者简介:1.吴廷俊(194卜),男,湖北天门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韦路(19r7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3S"技术在草地鼠虫害监测及预测中的应用.pdf
- "干中学"、技术追赶与路径依赖——基于南北贸易扩展模型的解释.pdf
- "技术-环境悖论"及技术自然属性.pdf
- "技术换市场",FDI技术转移的策略及行动——兼议我国"市场换技术"战略的转型.pdf
- "开窗技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疗效.pdf
- "民族主义"及"大陆主义"——论加拿大传播技术思想的两种取向.pdf
- "市场换技术"及产业空心化一个研究述评.pdf
- "天道"及生物医学技术的道德界限.pdf
- "总分馆"建设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障碍——《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及方案》读后.pdf
- “2+3”采油技术和调驱效率的进一步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