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20世纪民间文学学术史.ppt

  1.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20世纪民间文学学术史

第四章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 第一节 中国古代民间文学(自学) 第二节 20世纪民间文学史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志怪小说:三十余种,民间口头的故事传说。如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陶潜《搜神后记》、任昉《述异志》。 《搜神记》:神农、赤松子、宁封子。 羽衣仙女、田螺姑娘型在《搜神记》、《搜神后记》已有记载。 盘古开天辟地、化生天地万物的神话,也最早见于这时期徐整《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里。 (二)笑话 1.《笑林》: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魏邯郸淳所撰,二十余则。 四、唐宋时期: (一)民歌民谣 1.山歌一词在唐代就已产生,但保存不多; 2.民间词:随着市民阶层的形成,加上受西域音乐影响,唐代正式形成,抒情直率,反映社会现实具有相当深度。如《捡练子·孟姜女》、《望江南·天上月》、《忆江南·莫攀我》等。 《酉阳杂俎》:20卷(续集10卷),写成于晚唐时期,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民间文学资料集。灰姑娘型故事《叶限》、木鸟型传说《鲁班作木鸢》成为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同类型故事。 2.玄奘西域取经,回国后撰写《大唐西域记》。 (五)宋代 1.是中国民间故事集大成的时期,不仅有分类汇编古代传说故事的巨著《太平广记》500卷出版,还有收录2000余篇宋代故事《夷坚志》问世。 2.戏剧:宋代戏剧以民间杂剧和南戏为主。 (1)民间杂剧:是在唐代盛行的参军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北方戏曲,种类繁多:滑稽戏、歌舞戏、傀儡戏(木偶戏)、影戏等,内容主要是扮演历史和民间故事。 (2)南戏:即南曲戏文,产生于12世纪,是以南方语言和曲调构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源于浙江温州,没有严密的宫调,用韵造曲较自由。 五、元明清时期 (一)元:除了一些现实性、斗争性较强的歌谣之外,以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民间杂剧为主。 1.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原本来自 “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临安)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3.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4.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 。 2.明清:是我国民间文学史上采录民间文艺卓有成效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采录民歌民谣、搜集整理民间笑话和故事的文人,使当时的山歌、笑话、谚语得到了大量记录。 (1)民歌民谣: 冯梦龙:《山歌》、《挂枝儿》,700余首;杨慎:《古今风谣》(280)、《古今谚》;杜文澜《古谣谚》等。 (2)笑话: 明:冯梦龙《笑府》、《古今谭概》,赵南星《笑赞》,徐谓《谐史》等; 清:石成金《笑得好》、程世爵《笑林广记》等。 (3)笔记小说 《西游记》、《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等,是民间叙事传统与作家创作的融合。 明·冯梦龙《笑府·属牛》 一官府生辰。史曹闻其属鼠,醵黄金铸一鼠为寿。管喜曰:“汝知奶奶生辰亦在目下乎?奶奶是属牛的。” 《广笑府·一钱莫救》 一人性极鄙啬,道遇溪水新涨,吝出渡钱,乃拼命涉水。至中流,水急冲倒,漂流半里许。其子在岸旁觅舟救之。舟子索钱,一钱方往。子只出五分,断价良久不定,其父垂死之际,回头顾其子大呼曰:“我儿我儿,五分便救,一钱莫救!”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第一、 20世纪10-30年代中国民间文艺学史 一、晚清及“五四”时期的民间文艺学 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鸦片战争显示出西方坚船利炮物质文明的优越性,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强。变革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而社会改革需从思想入手,思想改革需从文化入手,文学改良以此为契机展开。古已有之的“重民”思想得到重视,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 1.晚清学者的关注 梁启超呼吁要让民众掌握知识以“开民智”,做新民。“重民”思想在当时还体现在学界对民众语言的重视。 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也说:“上古之时,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有声音,然后有点画,有谣谚,然后有诗歌。谣谚二体,皆为韵语。谣训徒歌。……歌者,永言之谓也。谚训传言。……言者,直言之谓也。盖古人作诗,循天籁之自然,有音无字,故起源亦甚古。” 此文中最早提出了文学史始于民间文学的观点。 黄遵宪提出语言与文字合一之必要。 2.周氏兄弟关注民间文学。 1913年2月,鲁迅在北京教育部的《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提出国民文术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辩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 同年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