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诗歌鉴赏技巧及思想.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歌鉴赏技巧及思想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解说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的要求有两点: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由诗歌题目入手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叙述、抒情、议论、描写、说明 表现手法:就是表达技巧,细分为: 一、抒情手法 二、描写手法 三、修辞手法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 9、乐景写哀情 2、借景抒情 10、哀景写乐情 3、触景生情 4、情景交融 5、托物言志 6、用典抒情 7、借古讽今 8、叙事抒情 二、描写手法 1、渲染(营造了一种······氛围) 2、烘托(从侧面描写作为衬托) 3、白描(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 ) 4、动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 动静转化) 5、虚实(虚实相生、虚实结合) 6、扬抑(欲扬故抑、先抑后扬) 7、 细节(如“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三、修辞手法(1) 1.比喻:如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夸张:如李白“白发三千丈”。 3.拟人:如李白“雁引愁心去” 4.借代:如用 “朱门酒肉臭” 。 5.通感: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 。 6.互文: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 三、修辞手法(2) 7.对比: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设问: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9.双关:如“道是无晴却有晴”。 10.反衬:《鹿柴》 11.对仗:也叫对偶。 12.顶真: 考查“表达技巧”时设置问题的方式 1、直接告诉了你方法本身,让你分析。 2、直接问方法,但哪种方法要自己去判断。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法上有什么······” 3、间接问,问“怎样”。 “这首诗怎样表现······” “作者是怎样写······” “哪一句更好?” 鉴赏表达技巧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1、不知从何下手,把诗译一下就算答题了。 2、知道是要从技巧角度答,却不知用了什么 技巧。 3、不知把答题点(即技巧)放在第一位置。 4、找点后不解说,或不会解说。 5、表述缺乏条理性。 一、鉴赏修辞手法 【命题角度】指出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艺术效果。或使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鉴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几乎年年都涉及。在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借代、对偶、比拟、设问、反问、双关、顶真、反复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具体阐释怎样用了这种修辞手法。 (3)此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类题训练-检查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泻尽江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漫,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问题:上片中,词人以一句“声声泻尽江波绿”写筝上弹奏的音乐,使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提示】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词。词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写了一位女子弹奏古筝的艺术效果,既有动作描写,也有神态描写。题目明确指定词中一句所使用的手法,所以回答此题并不难。 参考答案:用了 “比喻” ( “通感” 也可)手法。将听觉艺术的音乐比作湘江绿波倾泻,流畅无碍。无形的音乐声,在词中化为有形有色的形象,既写弹者技高,又写听者品音入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注】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问题:“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波澜起伏,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可见一斑。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 构成一种情趣。 【分析思路】 ①寻找诗歌中所写的景物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