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木叶 课件(定稿)
“树”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木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树 ——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树 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的浓阴 褐绿色的树皮 生机 活力 木 特征 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微黄干燥 单纯、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 场合: 秋风叶落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树”与“叶”形象一致,都给人枝繁叶茂,密密层层浓阴的感觉,合用的“树叶”的形象也是如此,含义未见丰富。 而“木”常让人联想起树干,有疏朗、干燥的意味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传递着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 出来的话。 ——《谈中国诗》 语言有概念的意义,也有潜在的意 义。中国诗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含蓄性(暗示性)特征。 概念 艺术形象 * * 说‘‘木叶’’ 林庚 林庚(1910- )字静希。福建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家,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能锭 言筌 窸窣 迢远 niǎo pǔ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tiáo 给右边加红颜色的字注音 袅袅—— 灼灼—— 寒砧—— 亭皋—— 萧萧—— 疏朗—— 窸窣—— 冉冉—— 缠绵—— 绵密—— 迢远—— 相去无几——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明亮鲜艳的样子。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 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象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拟人法 柔和紧密的样子。 遥远。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 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速读课文 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2、作品以哪些诗人的作品的诗句为例来引出话题的?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现象:“木叶”为历代诗人所钟爱。 思考 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 “木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语文五年级下长春版9.1《西门豹》课件1.ppt
- 语文五年级下人教新课标1《口语交际习作一》课件.ppt
- 语文二年级秋天的图画.ppt
-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ppt
- 语文人教版四下第四单元复习.ppt
- 语文二年级下长春版2.3《春天来到深山里》课件.ppt
- 语文五年级上长春版4.3《荷塘旧事》课件1.ppt
- 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5课件:2.6 逍遥游.pptx
- 语文全真模拟试卷3套.doc
- 语文修改符号学习.ppt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