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送东阳马生序上课用
* * 一词多义 1、从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当余之从师也 2、至 1、礼愈至 2、至舍 向 跟从 周到 到 表转折 表顺承 第二次 两次 担忧 忧患 1、足肤皲裂而不知 2、久而乃和 1、再而衰 2、日再食 1、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无冻馁之患 3.而: 4.再: 5.患 : 6.以 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无从致书以观。 以中有足乐者。 计日以还 介词,用。 连词,因为;介词,把。 连词,来。 连词,因为。 表修饰,不译 7.之 录毕,走送之。 无鲜肥滋味之享。 弗之怠。 当余之从师也。 代书 结构助词,的。 代抄书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古今异义 1.汤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今义: 2.走 走送之 古义: 今义: 3.趋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古义: 今义: 热水 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汤水 跑 行走 快步走 趋势 4.或 或遇其叱咄 古义: 今义: 5.卒 卒获有所闻 古义: 今义: 6.遗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古义: 今义: 7.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今义: 有时 或者 最终 士兵 赠送 遗失 借 虚假 词类活用 1. 腰白玉之环。 2.手自笔录。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腰佩,名词作动词。 手,动手,名词作动词。 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穿着旧棉袄破衣服,名作动。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支”通“肢”,肢体。 “被”通“披”,穿着。 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⒈录毕,走送之。 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⒊腰白玉之环。 跑 借 腰佩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⒈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养不若人也。 ⒉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享受不如别人。 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概括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标志性词语。 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讨论探究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可引用原文的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2)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3) 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靠的是精神力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鼓励马生勤奋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讨论探究 (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同舍生富足 先达严肃 学习条件 自己贫困(生活艰苦、学习勤苦) 作者谦恭(作者嗜学、求师诚恳) 学习态度(学习刻苦) 讨论探究 (5)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其作用。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以中有足乐者……也。 表明勤能补拙 表明乐以忘忧 作用:归结上文,突出勤苦。 赏析本文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作者是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青年,但文章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引起学习的动力,把握学习的方法。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教训,而这一切又无不是为了勉励马生。 与勤奋学习有关的名言、诗句、故事 名言: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诗句: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故事: 闻鸡起舞(东晋祖逖) 悬梁刺股(西晋孙敬、 战国苏秦) 囊萤映雪(晋朝车胤、晋朝孙康) 凿壁借光(西汉匡衡) 韦编三绝(春秋孔子) 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小结 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络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