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临床治愈_56881.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抑郁症的临床治愈_56881

抑郁症的临床治愈 治疗原则将临床治愈作为治疗目标 未获临床治愈的潜在后果 提高了复发率,增加了治疗难度 持续存在精神社会功能方面的缺陷 工作能力和生产力下降 增加了治疗费用 持续抑郁可加重其他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临床治疗中达到临床治愈的潜在困扰 医生和病人满足于症状的部分改善 (如: 有效,但未达到临床治愈) 不耐受会影响治疗 剂量不足 对残余症状的认识不足 持续的精神社会压力 达到临床治愈的策略 重新评估/诊断病人的抑郁症 确诊抑郁症后积极治疗 确保药物足量 确保治疗足疗程 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联合 联合药物治疗 增加治疗手段 确保病人坚持治疗 教育病人将临床治愈作为治疗目标 一项随机研究的回顾性分析发现: 临床治愈能显著减少工作能力的丧失 达不到临床治愈将会导致疾病慢性化 残余症状的危害 高复发率 复发频繁: 12 倍 转为慢性抑郁 (33%) 高死亡率 15% 病人自杀死亡 慢性抑郁的临床特点 病程持续 2 年以上 临床亚型 慢性重度抑郁 心境恶劣 心境恶劣伴重度抑郁 (双重抑郁) 重度抑郁不全缓解 患病率3-5%(美国占抑郁障碍的30-50%) 预后较差, 致残率高(经济耗损大) 慢性抑郁的预测 据估计25%重度抑郁有发作患者存在心境恶劣; 20% 2年难康复; 12% 5年难康复 首次起病于儿童期或青春期, 较成年发病者病程更长, 症状更重, 复发率更高, 功能损害更严重, 终身伴发物质滥用者常见, 伴人格障碍者常见. 复发和反复发作 残留症状 慢性抑郁的治疗 综合治疗: 药物, 心理, 康复相结合 三阶段治疗 急性期: 6-12周 巩固期: 12个月 维持期: 数年以上 60-80%的患者治疗成功, 症状全部消失, 心理社会功能康复 药物治疗 (一)选择药物时的考虑: 既往用药史及其临床适应症;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短期、长期疗效; 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倾向性、依从性、共病性、费用等; 多项研究提示丙咪嗪、舍曲林对慢性抑郁症疗效较好; 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可明显减少残留症状,减少犯罪感、无望感,增强自尊,改善社会功能; 药物治疗 (二)规则系统 来源于循证科学知识和专家共识; 为医生治疗决策提供工具; 治疗步骤: 第一步:NaSSA/SNRI/SSRIs等 理由:有效安全,不良反应较轻 第二步:TCAs 单一用药 药物治疗 第三步:联合用药 二种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奥氮平; 第四步:使用ECT; 第五步:换用其他抗抑郁联用药; 第六步:新治疗,如经颅磁刺激 总 结 抑郁症治疗的目标应是临床治愈 临床治愈与功能改善和良好预后直接相关 作用于5-HT和NE两个受体的抗抑郁剂更有利于达到临床治愈 AHCPR (1993): 最初治疗目标是减少并完全消除所有抑郁症状和体征 APA临床指导 (2000): 建议强调临床治愈作为急性期治疗目标,并将持续临床治愈作为维持治疗的目标 英国精神药理协会 (2000): 临床治愈被视为关键的治疗目标3 加拿大精神科协会和 加拿大心境和焦虑障碍治疗网络 (2001): 治疗目标包括症状的完全缓解以及恢复到病前的社会功能4 Depression Guideline Panel.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 Volume 2.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Number 5. AHCPR publication 93-0551. April 199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2nd ed. 2000. Anderson IM, et al. J Psychopharmacol. 2000;14:3-20. Reesal RT, Lam RW. Can J Psychiatry. 2001;46(suppl 1):21S-28S. Paykel ES, et al. Psychol Med. 1995;25:1171-1180. Thase ME, et al. Am J Psychiatry. 1992;149:1046-1052. Judd LL, et al. J Affect Disord. 1998;59:97-108. Miller IW,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1998;59:608-619. Simon GE, et al. Gen Hosp Psychiatry. 2000;22:1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