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赵毅衡 陆正兰:元语言冲突与阐释漩涡_59585
赵毅衡 陆正兰:元语言冲突与阐释漩涡
2009-10-17 14:16:46 来自: zhou(Zeitlicbkeit时间性)
原文刊登于《文艺研究》2009年第3期 1. 元语言与意义 元语言是文本完成意义表达的关键:意义就是“可翻译性”,意义的存在条件,就是可以用别的语言解释。而任何“翻译”,不管是翻译成外语,还是翻译成“解释语言”,都必须靠各种元语言。因此,元语言,就是能使文本在阐释活动中显现为意义的一套规则集合。 阐释者使用不同的元语言集合,就会得出不同的意义,反过来说,阐释者得出不同理解,原因就在于使用不同的元语言集合。一方面,不同的阐释者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元语言集合,这就是为什么同一文本能产生无穷的岐出意义;另一方面,同一个阐释者也可以前后使用不同的元语言集合,这样他的理解就会先后不同,他改变了对文本原先的理解。 这些元语言产生的歧义,是元语言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来每次阐释所用的元语言集合,构成可以很不同。但是本文要讨论的,是一种特殊情况:在同一个阐释主体的同一次阐释努力中,使用了两套以上不同的元语言集合,那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尤其是,当两套元语言集合产生完全相反的意义,会不会一个意义取消另一个意义?如果两套元语言集合同样有效,两个冲突意义并立,文本将如何在阐释中立足?这就是本文标题所说的元语言冲突,或称“阐释漩涡”。 本文将仔细讨论这种元语言冲突的符号学发生机制,探讨它在文化运作中起什么作用,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的调控中起什么作用。实际上元语言冲突造成的阐释漩涡,在当代文化中极为普遍,只是学界没有注意。迄今为止,无论是在文化学语言学实践中,还是在符号学学理上,不仅中国学界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世界符号学界也没有人论及这个问题。 自从上世纪初语言学界符号学界提出元语言概念,至今关于元语言的文献已经汗牛充栋,但是从来没有人谈到过过元语言冲突。其原因是,至今学界认为不同元语言分布在不同层次上,上一层元语言的产生,目的是为了消除解决下一层语言(该元语言的对象语言)中出现的矛盾冲突。这样一来,元语言之间,从分布位置上,从功能定义上,就排除了冲突可能。 因此,本文对同层次元语言集合冲突的讨论,虽然是探索性的,却是必要的。 2. “断无不可解之理” 本文认为:元语言不仅是意义实现的先决条件,元语言也是意义存在的先决条件:面对一个文本,任何阐释努力背后必须有元语言集合,这样文本才必定有意义可供阐释:文本并不具有独立的本体存在,文本面对阐释才存在。 那么,阐释者怎么知道某个文本必定有意义?怎么知道他的阐释努力必定能取得一个意义?因为阐释者总有一个元语言集合可用,而元语言集合产生的目的就是从文本中推压出意义。此言听来似乎是因果循环,实际上却是人类符号表意中的一个根本性悖论:不是信息要求相应的元语言来阐释它,而是元语言强迫信息产生可解的意义。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经指出过:用语音拟声与拟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本方式。语音拟声,是正常的语言功能;语音拟意,却非常特殊:钱先生称之为“拟声达意”:“象物之声,而即若传物之意,达意正亦拟声,声意相宣(the sound as echo to the sense),斯始难能见巧。”[1] 钱先生是在讨论《诗经》时提出这个概念的。《诗经》用于形容“忧心”的叠字很多,摘抄部分如下: 我心惨惨(《大雅· 抑》);忧心炳炳(《小雅·頍牟》);忧心奕奕(《小雅·頍牟》);忧心殷殷(《小雅 ·正月》) ;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劳心博博兮(《桧风 ·素冠》);忧心惙惙(《召南·草虫》);忧心忡忡(《召南·草虫》)。 《尔雅· 释训》认为“殷殷、惸惸、忉忉、博博 、钦钦、京京、忡忡、惙惙、炳炳、奕奕”,都是一个意思:“忧也”。但是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惨惨,忡忡)后世获得形容心情的固定意义,其余只是对“忧心”的一种“拟音”,实际上任何字音都可以用得。如果要问无意义的词如何能表现“忧心”?原因很简单:文本已经指出了它们用来表达“忧心”,上下文的压力,迫使它们不可能有别的意义。 同样,“香稻啄余鹦鹉粒”为什么必须是通顺的诗句?因为诗歌解释的元语言迫使其混乱的词序重构到可理解的程度;乔姆斯基在1957年造出来挑战语法概率论模式的句子“无色的绿思狂暴地沉睡”[2]究竟为什么有意义?赵元任在他的名文“从胡说中寻找意义”证明:在释义压力下它必须有意义,不然信息无法完成表意过程。[3]《爱丽丝奇遇记》中爱丽丝在国王房间中发现的那首胡诌诗(“Twas brillig, and the slithy toves……”)整篇音韵铿锵煞有介事,却无一有意义的词,为什么批评家R.P. 布莱克穆尔盛赞此诗是“艺术中成为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整个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