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影响。 2.知道《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体会这一首歌的巨大震撼力。 3.通过本课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 自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华: 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逼签《马关条约》 1897年,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划福建省为它的势力范围。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也出兵中国,逼签《辛丑条约》,掠夺中国赔款和主权。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后,又继俄国租借我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等。 第一次大战期间,日本借对德宣战,出兵我国山东,完全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 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22年起,支持军阀发动混战,从中获利。 4.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解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背景是日本侵华引起了民族矛盾加深。而南昌起义和北伐战争发生时,日本还没有发动侵华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是1949年,当时日本早已于1945年投降。答案: C C 5.阅读下列材料: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 蒋中正 请回答: (1)这份电令是蒋介石下达给谁的? 张学良。 (2)电令中所说“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 九一八事变。 (3)这份电令产生了什么后果? 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 (4)你对蒋介石的这份电令有何感想?说说看。 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蒋介石从其阶级利益出发,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这一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导致了东三省的迅速沦亡,加剧了民族危机。 蒋介石 创作大量不朽的民族战歌 张学良 不抵抗政策 周恩来 发动西安事变 聂 耳 代表中共参加西安谈判 * *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都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你知道历史上的这一天发生过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去寻找答案吧! 重点:了解30年代日军对华侵略的过程和西安事变 的历史作用。 难点: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地点:沈阳 经过: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 结果:东北三省沦陷。 一、九一八事变 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1.概念 (1)时间 :1931年9月18日 (2)地点:沈阳 (3)经过: 日本借口柳条湖事件, 炮击东北军 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 2.日本为什么发动九一八事变? 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蓄谋已久,精心策划 3.国民政府的态度 不抵抗政策 想一想: 从这份密电可以看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呢? 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 1.“攘外必先安内” 2.日本国力大大强于中国,抗日必亡 3.幻想国联调解 1931.9.19 1932.1 1931.9 1931.11 1932.2 沈阳 长春 哈尔滨 齐齐哈尔 结果:东三省沦陷 锦州 东北军撤回关内,亡国奴 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东北军司令张学良把军队撤到山海关内。仅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沦陷,东北3000万同胞在日军的铁蹄下,受尽欺压凌辱。 结果:东三省沦陷 《松花江上》 抚顺平顶山万人坑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儿女能坐以待毙吗?假设你身处当时的形势,你会采取什么态度? 战斗在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战士 局部抗战开始 影响:局部抗战开始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1.背景: 日本继续侵略华北,民族危亡 2.《义勇军进行曲》 (1)作曲: (2)作词: (3)作用: 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聂耳 田汉 ? 一首歌随着一部电影响彻了神州大地,成为抗 日救亡的进军号角。 ——《义勇军进行曲》 田 汉 聂耳 1、背景: ⑴民族危机严重,抗日呼声高涨; ⑵国民党内部分化,张学良、杨 虎城接受中共的抗日主张; ⑶蒋介石既剿共又妥协的反动政策。 2、时间:1936.12.12 3、地 点:西安临潼华清池 4、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