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麼地球这样不稳定?.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什麼地球这样不稳定?

 地球的組成 我們的地球可分為固體、液體、與氣體三大部分。液體部分研究的範圍就是海洋,氣      体部分研究的是大氣。而固       體的地球由外向內,科學        家以地震波的波速變化,        將其大略分為三大層:        地殼、地函與地核。 地球的構造 地球作為一個整體,在構造上有它自己顯著的特徵,即它是由同心圈所組成,不論    是地球內部還是地     球表面都是如此。    地殼 地球最外面的一層叫地殼,這就是地球的表皮,假如把地球比作雞蛋的話,那麼,地殼就相當於雞蛋的蛋殼。地殼由各種岩石組成,除地表覆蓋一層薄薄的沈積岩、風化土和海水外,上部主要由花崗岩類的岩石組成,由於富含矽和鋁,稱為矽鋁層;矽鋁層的厚度並不到處一樣,在大洋深處有的地方甚至沒有矽鋁層,下部主要由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的岩石組成,由於富含矽和鎂,稱為矽鎂層。除大洋底部有矽鎂層直接露出處,   其餘都埋在矽鋁層之下。   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3公里,大陸所在的地方比較厚一些,海洋的地方比較薄,最薄的地方10公里都不到。如我國青藏高原下面的地殼厚度在65公里以上。海洋下面的地殼,厚度只有5-8公里。在地殼表面還有一層風化殼,上面發育了一層薄博的土壤。地殼的壓力由上至下逐漸加大,由表面的一個大氣壓增至1300個大氣壓,溫度至底部增加到攝氏1000度左右。地殼同我們人類生命和生活的關係最密切,裏面含有大量的礦產,可供我們開採利用。 地幔   地殼往下的那一層叫做地幔,又稱“中間層”,介於地殼和地核之間,是固體層,厚度2900公里左右。地幔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地幔深度35-1000公里,上地幔最靠地殼的一層是由橄欖岩一類的物質組成,這種物質非常堅硬。現在知道最深的地震,是發生在地下700公里的地方,即地幔上部。地幔的物質可能是固態的,也可能象粘膠一樣處在半流動狀態,當它受到外力作用時,能夠變形而不致破裂。如果地殼的某個地方發生了裂縫,“地幔”上部的物質就會噴出地表,變成熔融赤熱的熔岩,這就是火山噴發了。下地幔離地面1000-2900公里,可能比上地幔含有更多的鐵。地幔體積占地球總體積的83%,質量占整個地 球的66%。 地核 地幔再往裏就是地核,它的半徑約3500公里。地核可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層。處在地表以下2900-4980公里的部分叫外地核,是液體狀態。4980-5120公里深處,是一個過渡帶,從5120公里直到地心則內地核,是固體狀態。地核的成分主要是鐵,另外還有一些沒鎳和碳的元素。內地核的半徑約1300公里,因為地核離開地面太深,很少有訊息傳來,所以我們至今對它瞭解得很少。 那麼,我們是怎樣知道地核成分是鐵呢?我們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可以估算出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釐米10.7克。人們通過計算,大概知道地核處的壓力在每平方釐米1550噸3880噸之間,溫度在5000度左右。在如此高溫高壓下,有什麼樣的物質可以使它的密度達到10.7克/立方釐米呢?而這種物質又必須是一種比較普遍存在的,至少要占整個地球質量的三分之一。這樣,人們就會自然考慮到宇宙中最為普遍的重元素,密度為7.86克/立方釐米的鐵。它在地心高溫高壓下的密度值會達到10.7克/立方釐米左右。這是從地球本身的特點分析而得出的結論。 板塊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其表面分成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剛性板塊,這些板塊彼此做相對運動。在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交界地帶上,喜馬拉雅山脈位於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交界帶上。除了太平洋板塊外, 其餘較大的板塊幾 乎都包含了陸地與 海洋。 當海洋-陸地型式的隱沒發生時,比重較大的海洋板塊通常大多會隱沒到較輕的大陸板塊之下而形成海溝(trench)。 當隱沒的海洋地殼到約100公里深度時,地殼及地函上部的物質開始熔化而形成岩漿。有部分的岩漿受壓力沿著裂隙到達地表形成火山噴發。如剛剛提到的,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即為一例。台灣也是一個例子,都是海洋板塊擠壓到大陸板塊之下。 海洋-海洋型式的隱沒經常造成新的島弧系統生成。當隱沒的海洋地殼在軟流圈內熔化時,此新生成的岩漿上升到地表(海床)且形成火山。若此活動經常發生,火山就會長的高到伸出海面而形成一座島嶼。 陸地-陸地型式的隱沒通常不包含任何大陸板塊的隱沒。取而代之的是二板塊碰撞引起板塊的擠壓,褶皺,插入與形變,其結果是形成新的山脈。 板塊的移動 這幅圖是印度大陸由現今的南極附近向北移動,穿過赤道而到達現在的地理位置。 由動畫中你可以看到:印澳板塊由二億多年前的盤古大陸逐漸分離移動,當它碰撞上歐亞大陸板塊之後,便開始擠壓,將海底的沈積物不斷的向上擠,以致於形成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這個作用現在仍不斷的在進行之中。我們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