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通渭_51521.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 身 边 的 历 史 ———记我的家乡通渭 通渭一中高一(3)班 景若恒 我的家乡通渭,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西南,北控长城,南通渭水,四面群山环抱,地势开阔坦荡;县城背枕笔架山,前挹南屏山,牛谷河三面萦绕,脉络疏密有致。地扼陇右交通要冲,是川、陕通往河西、西域的重要门径。 就是这样一片土地,从古至今始终洋溢着她独特的韵味、养育着一代又一代辛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磨砺着一代又一代通渭人民的意志,使他们都具有了通渭人特有的“通渭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才俊,孕育了各种别具风姿的通渭文化,逐渐形成了各种独具通渭特色的饮食. . . . . .它们是通渭的精髓、是通渭的魂。 (一) 人 物 故 事 秦 嘉,字士会,东汉著名诗人。汉阳郡平襄县(今通渭县什川乡大湾村)秦家坪人。他聪敏博学,善作诗文。汉桓帝时期(147年—167年),秦嘉被辟为陇西郡掾史,后任上计吏,赴京洛阳上计,被朝廷留任黄门郎。不久病故。徐 淑,东汉著名女诗人,秦嘉之妻。汉阳郡平襄县(今通渭县榜罗镇桃园村)徐家窑人。她生性聪慧,文思敏捷,且刻苦好学。婚后与秦嘉同住郡治,后回家养病。秦嘉去世后,她悲痛过度,不久亦溘然长逝。秦嘉和徐淑少小皆孤苦好学,而且都才华出众,他们都深谙耕读事理,颇受乡人称赞。婚后二人同住郡所,但由于徐淑体弱多病,她怕丈夫“内顾旷职”,便主动回家调养。新婚分离,秦嘉不胜思念,即写四言诗一首,以表他“寂寂独居,寥寥空室”的孤寂之情。恰在此时,他又奉命赴京上计,别离之情更难抑止。于是起程前写了《与妻书》表明他身不由已,只有“随俗顺时”,“趋走风尘”,并派人持书前往,欲接妻回郡相会。徐淑接到信后,归心似箭,无赖疾病未愈,不能如愿。只好写了《答夫诗》,诗中不仅以“仲尼执鞭”的典故鼓励丈夫竭力公务,而且表明自己“心愿东还,迫疾未宜”的抱憾心情。诗中写道:“谁谓宋远,企予望之。室迩人远,我劳如何?深谷透逶迤,而君是涉;高山严严,而君是越;斯亦叹难矣。”将极度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身非形影,何得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得同而不离?”她劝慰丈夫不要为暂时的离别而伤悲,放心地去异地工作。秦嘉接到信后,感慨万分,随即又写诗赠物,一同寄回。《报妻书》曰: 车还空返,甚失所望,兼叙远别,恨恨之情,顾有怅然。间得此镜,既明且好,形观文彩,世所希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并宝钗一双,好香四种,素琴一张,常自弹也,明镜可以鉴身,素琴可以娱耳。 徐淑接到回信及赠物之后,又写《报嘉书》一封。该书继承了《楚辞》的表现形式,直白简约地表达了对丈夫秦嘉纯朴、坚贞和深厚的爱情,是文学史上众口皆碑的优秀散诗。 秦嘉和徐淑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夫妻诗人”,近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评价二人的诗作:“絮叨衷情,如同对晤,明白如话,真实动人。”明代通渭知县、四川举人张二南曾怀着钦佩之情,写成《平襄怀古》诗一首,其中“当年双鸳鸯,诗文俱秀发”、“夫才共行芳,妇德与才埒”等句,便是对这对夫妻诗人最恰切的评价。 在通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本籍人物,他先后做过四川雅安、隆昌、彰明三县的知县,资州直肃州知州、宁远知府,后又升任四川按察史使等职,这个人就是被后人称为“牛青天”的巴蜀名臣牛树梅。 在通渭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无数的才俊英雄,除了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四川按察使“牛青天” 牛树梅外,还有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四川威远知县李南晖、革命将领邢肇棠、抗日女青年邢华、陇右革命游击战领导人毛得功、乃至当代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中科院院士姚檀栋等,他们或文学垂史,或政绩昭彰,或生死报国,或科研名世,在通渭历史上留下了绚烂的色彩。 (二) 通 渭 文 化 通渭地处陇中,地瘠民贫,十年九旱,十年九旱,地瘠民贫,曾以“苦甲天下”闻名。然而偏偏就这行个是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出来的人却个个心灵手巧,大多能书善画,这里的书画艺术氛围之浓厚,广为人们关注和惊叹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心灵手巧、能书善画的艺术人才。这里浓厚的书画艺术氛围,广为人们谈论,备受外界关注。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到这里采风时曾说:“通渭人独以书画艺术显示着他们精神的高贵。” 那还是1992年12月的一天,庄严壮观雄伟的中国美术馆展览大厅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照像机的闪光灯也频频闪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记者们聚集在这里。展厅门口的签名册上更是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响亮的名字:宋平、耿飚、华楠、王国权、史进前、刘冰、赵宗鼐、刘德有、边疆、冯直、汪锋、焦善民、黄国瑞……他们聚集这里并不奇怪,虽然他们大多是艺坛元老,但以前谁曾见过这么高水平面的农民书画艺术作品,而且全是来自同一个小县城的农民作者的展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