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汪品先院士-治学与育人的反思_50503.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汪品先院士-治学与育人的反思_50503

治学与育人的反思* 汪品先** 今天和大家谈治学与育人,其实是一场反思,首先是回顾自己的成长和经历。 我的童年是在南京路旁度过的,如今再漫步在南京路上,看到社会变化如此之大,令人感慨万千。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经历的变化实在太大,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这么多次的否定自己的文化,而后又否定自己的否定。过多的反复,导致了文化上的迷茫,文化上的失落自我。过去在百余年的动乱中,很难冷静地评价历史、评价自己;而今处在盛世的中国,正需要冷静下来进行反思。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主席在中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所做报告中提出号召: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个非常激动人心的号召。现在到2020还有十年,我们要倒计时问一问:中国距离创新型国家还有多远?如果说我们的发展迅速,但是创新不足,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号召是非常重要的,但关键在于配合,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更要深入人心。同时,创新和文化是分不开的,难以想象一个到处说套话的人会是一个创新型人才;一个套话满天飞的国家会是个创新型国家。个人需要反思,社 会需要反思,整个人类也需要反思,以此作为我今天的开场白。 一、关于治学 首先谈什么叫“做学问”,做学问是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有很大区别;其次谈东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这是我国创新能力的要害问题;再次,我想说科学不仅是生产力,还是文化,也许更是文化。 1. 知识生产 自从讲知识经济和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之后,科学就摆在了知识生产这个位置上。就人类的生产而言,其实有两类:一类是物质生产,一类是知识生产。物质生产大家都很熟悉,每天都在享用,它的产生、传播、运输、消费也比较健全和成熟。而知识生产却非常不健全,原因在于二者的主体不同。知识生产的主体是大脑,生产过程基本上是在一个大脑里完成的,进而再进行交流。而物质生产的场所一般是工厂、农场或者个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二者的区别在于效率差别太大,知识生产的效率极低,存在大量浪费。我们现在追求论文数量,其实在历史的长河里真正成为知识增量的论文,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拿物质生产的标准处理知识生产,是有问题的。中国目前的情况是,把一个不可定量的东西定量化,这样的量化无疑是误导,但是不量化的评审又全变成人情关系了。倘若社会失去诚信,没有什么可以相信,只剩下数量作为标识,岂不是很悲哀? 相对而言,物质生产的检验相对容易。比如生产出来的牛奶滞销,倒到海里去,大家会抗议浪费。而一个思路、想法或知识的好坏,有时候几百年都说不清。科学上解释不清楚的问题太多,其产品检验就显得越为艰难,而知识的传播、运输更难,传输更是微乎其微。一个人的知识产品很少会记录下来,记录之后被别人读到的几率很小,被读懂的概率甚微,两个人的思维合二为一更是希望渺茫。把知识生产跟物质生产相比较就会发现不同,物质生产的成果是实在的物,可以放在冰箱里冷冻、保险箱里锁起来;而知识生产的主体是人,在大脑里,这个传输渠道非常不便,形成的书和文章是极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都是垃圾,然后真正有用的是垃圾堆里淘出来的宝,实际有用的宝就少之又少。 如果说科学家是知识的生产者,那么教师从事的就是知识传播,有点像物质生产中“物流”的工作,但是知识的传播和物质的输运有根本的不同。如何做好知识产品的“物流”,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命题。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有可能从根子上改变知识产品收藏、输运和供应的模式,这种“知识流”的革新也必然会改变教学的模式,成为教育的创新。 2. 东西方文化 谈论中国的创新,离不开东西方文化的问题。道理很简单,现代科学是西方建立的,为什么西方文化、而不是东方文化可以导致现代科学? 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百年课题,是我们几代人热议的对象。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李约瑟在1964年提出:近代科学为什么是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文明或者印度文明上产生。直到15世纪,人类的自然知识及其应用方面,中国绝对是世界第一,哪怕今天居于弱势的海洋,在当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强的。元末明初,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中国当时的航海实力是世界第一,没有国家可比。正如李约瑟所说:把所有的西方船队加起来也没有郑和的船队那么强。但是郑和下西洋只是弘扬国威、完全没有经济头脑,这样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结果后来不仅毁了船,连档案图纸都毁了,此后中国就开始没落。 同济大学名誉教授、美国院士许靖华教授,他退休讲演的题目是“为什么牛顿不是中国人”。这个题目非常有趣,也很有深度,按照他的回答:儒家的文化是忠和孝,文人无非是代圣贤立言的,要求尊重前人说的话,所有的文章都是去注释前人的想法,去理解、消化前人。而科学是相反的,科学是要怀疑前人,科学是要依靠证伪的,要证明前人错了,这样才能够前进,而这和中国儒教背道而驰。再一个就是方块字,他认为方块字是有形无声的,方块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