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讲稿.doc_35357.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聊斋讲稿.doc_35357

假非诵读万卷破安有述作世人惊 ———蒲松龄读书生活考略 姜艳平(淄博市图书馆,山东淄博255025) [摘 要] 论文对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生不同时期的读书生活进行了挖掘、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其读书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希望对清代文献学、清代断代文学史以及“聊斋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 蒲松龄 读书生活 创作 我国十七世纪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一生,与书结缘至深。读书、教书、著书是奠定和构成他生命活动的三大重要基石,而读书更是贯穿他生命活动始终的重要内容,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蒲松龄不同时期的读书生活进行挖掘、梳理,对于进一步考索蒲松龄的生平事迹,评估其读书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进而深入探讨“聊斋学”的相关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将蒲氏一生的读书生涯按其不同的特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重点考察。对于读书与创作关系的揭表,则融括于蒲氏生平的论述之中。 一.早年读书生活与家学渊源   根据蒲松龄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手订的族谱,可知明清之际蒲氏世系之概: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槃-松龄。 据蒲氏世系小传载,自第五代蒲臻始,蒲氏家族即展露祥端,“公道德文望,为一时所仰重。暮年举耆德于乡,邑侯就正焉”[1]p1812。松龄高祖世广“少聪慧,才冠当时”,“蒲氏文学自公始”。曾祖继芳, 邑庠生。松龄之父槃,字敏吾,“少力学而家苦贫。……然权子母之余,不忘经史,其博洽淹贯,宿儒不能及也”。著名聊斋学专家路大荒先生也称蒲槃“少肯研读,文效陶邓,器识超远,淹博经史,虽终困童子业,然闭户读无释卷时,宿儒无其渊博……后累举四子,皆与弟诸子躬亲教之”[1]p1755。由以上引述可以看出,蒲氏之门于当时亦算是书香门第,文脉兴盛。蒲松龄之父蒲槃虽无功名,但手不释卷,研读精博,学识渊雅,亲自授学,诲后有成。 蒲松龄天性聪慧,十岁开蒙,经史过目能了,深受其父钟爱。少时蒲松龄与当时诸多学子一样,受到《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滋养,并接受了八股制艺的正统训练。而读书目的也比较明确,旨在日后承继父志,科举博第,光耀门楣。顺治十五年(1658),蒲松龄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众生间”。蒲松龄科场初胜,意气勃发,刻苦读书,并渐以诗文擅场。 顺治十六年(1659),二十岁的蒲松龄与同邑李尧臣、张笃庆、王鹿瞻等志趣相投的好友同结“郢中诗社”,一方面以科举制艺为主业,另一方面以诗词文学相切磋。其亲撰《郢中诗社序》,略云:“良朋聚首,不可以清谈了之,约以燕集之余晷,作寄兴之生涯”“抑且由此学问可以相长,躁志可以潜消,于文业亦非无补。”“非若世俗知交,以醉饱于酬答云尔。”成立诗社意在“标壮采,抽藻思”,并坚持“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始终一节无少间”。 张笃庆《昆仑山房集》中存有其时部分赠答诗,称蒲松龄“自是神仙人不识”,并以晋人张华拟之。张华博学多闻,曾编撰《博物志》,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由此约可窥见,蒲松龄此时已对志怪仙异之书产生了兴趣,甚或已开始尝试结撰志怪小说。 此后,蒲松龄又与李尧臣、张笃庆等社友在淄川西南五十里的青云寺相伴苦读。青云寺一带四山环合,景色秀丽,远离尘嚣,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据《淄川县志》载,青云寺为明正德年间创立,“建精舍数间,招名流读书其内。百余年来,文人墨士碑版题咏之盛,一时称最。至今述邑中名胜,以青云寺称首焉”。蒲松龄与同时的许多文人雅士都曾即此唱酬往还,《聊斋诗集》中即留下“遥忆故人丘壑里,半窗风雨夜挑灯”、“景物依然人半异,一回登眺一徘徊”等有关青云寺的诗作。壮年的蒲松龄曾多次故地重游,并忆及当年在此研讨经史诗艺、挑灯苦读的情景。蒲氏所撰《青云寺重修二殿记》碑历经数次劫难,幸得保存,后人尚可借此略窥青云寺当时的规模盛况。 康熙三年(1664),李尧臣邀蒲松龄至家共读。李氏“笃嗜诗书,号称博洽”[4]卷六,“尤好金石文,积书数千卷,皆手勘定”。“所著有《百四斋文集》十卷,《诗集》一卷,《笔势》一卷,《书谱》一卷”。其家境充裕,所居环境雅静,且积有丰富藏书。二人年龄相当,志趣相投,在此朝分明窗,夜共灯火,切磋同读,学问相长,约有二三年。从蒲松龄此间所作《醒日轩日课序》,大略可知他们的攻苦计划:“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5]p30由此可知,此时蒲松龄律己甚严,制定措施和方法,惜时苦读,亦因偶尔的荒废而愧悔。 从以上引述可以看出,蒲松龄早年的读书治学态度比较谨严,虽以攻举子业为主,但其才趣识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