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球菌感染与治疗[已看两遍,较好]幻灯片.ppt

G+球菌感染与治疗[已看两遍,较好]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G球菌感染与治疗[已看两遍,较好]幻灯片

院内G+感染及处置 结论: G+感染在院内感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MRSA和MRSE的流行趋势 MRSA和MRSE在持续地增长,而MRSE增长的速度甚至超过MRSA。 MRSA和MRSE在HAP中较CAP所占的比例高。 HAP中的MRSA占各种病原体的构成比10%~20,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MRSE是导管相关性感染和植入物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预防MRSA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 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MRSA已有报道。全球不足10株。 万古霉素耐药VanB和VanC基因型对替考拉宁有效。 国外新上市的链阳霉素streptogramin和恶唑烷酮类linezolid抗菌药对MRSA和MRSE有效. MRSA感染的易感人群 免疫功能受损或免疫缺陷患者 新生儿、老年人 有创口的外科患者、严重烧伤患者 粒细胞减少者、恶性肿瘤患者 糖尿病患者 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MRSA感染的常见科室 排序如下: 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 其他ICU 神经内、外科 呼吸内科 血液科及肿瘤科 骨科及肝、胆外科 儿科及烧伤科 四 . 耐药G+感染的治疗 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 是公认对严重 MRSA 感染疗效肯定且能单独治疗并能有效控制感染的抗菌药物, 有效率达73-95%; 万古霉素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极低,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呈上升趋势,GISA也已出现,提示用药时应给予关注,并密切监测其耐药性发展动向; 由于上述耐药菌分离率一般很低,万古霉素目前仍是MRS、肠球菌所致重症感染,尤其是全身感染首选药物。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一) Kollef提出的原则或策略 “猛击” (hitting hard) 在获得病原学诊断后,初始广谱或超广谱抗生素方案应立即改为目标治疗 即针对性、相对窄谱抗生素治疗方案 住院或插管后5 d 诊断为肺炎 选择下列一种方案: 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 b-内酰胺类± b-内酰胺酶抑制剂 氟喹诺酮类 住院或插管后5 d 无危险因素 有危险因素 选择下列抗生素中 的两类联合: 抗假单胞菌 内酰胺类药物 氟喹诺酮类 氨基糖苷类 MRSA分离率高的单位考虑联合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用于初始治疗的指征 1、 下呼吸道标本涂片找到G+球菌 2、 机械通气≥7 d 3、 先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或正在应用抗生素治疗而 疗效不佳 4、 长时间住院,特别是住ICU或反复发作的重症肺炎 5、 由护理院转入者 6、 昏迷或颅脑创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二) 医院内血流感染(一)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美国住院病人4千万/年,50%需要血管内插管 医院获得性败血症中35%~45%发生在ICU, 而ICU病人仅占全部住院病人的10% 血管相关的感染是反映医院水平和质量的晴雨表 医院内血液感染(二) 常见临床类型及其诊断 导管病原菌定植:插管部位无感染征象,而远 端导管半定量培养发现病原 菌≥15个或定量培养病原菌 浓度≥103; 局部感染: 插管局部皮肤有红肿、压痛 或脓性分泌物 导管定量或半定量培养和其他静脉抽取的血液 培养分离到相同病原体,病人有血液感染的临 床表现,而无明显的其他感染来源; 不能取得实验室证据,但拔管后全身感染征象 好转,可认为是间接证据; 继续留管病人经导管采血定量培养到的细菌与 其他部位静脉采血标本培养到的是同种细菌, 且前者浓度高出5倍以上 医院内血液感染(三) 早期经验性治疗显著改善预后 (病死率28.4%对61.9%) 抗生素必须覆盖MRSE、MRSA、VRE、 真菌、G-杆菌 获得性病原学诊断后即改为目标治疗 Chest 2000;118:146 医院内血液感染(四) * 一. 院内G+感染的发生率 院内感染分离致病菌构成 (全国9城市13家三甲医院) 葡萄球菌已成为院内感染首要致病菌!! 李家泰:《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1月 19.2% 13.8% 13.4% 12.2% 9.7% 6.1% 25.6% 葡萄菌属 19.2%(351/1830) 绿脓杆菌 13.8%(252/1830) 克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