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膜 分 离 过 程强
通常浓差极化是一可逆过程,可改变设计和操作参数来降低和消除。 膜污染通常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可用加强预处理等手段来缓解,一旦污染,只能靠清洗来恢复部分膜性能。 1. 浓差极化概述 在膜分离过程中,料液中的溶剂在压力驱动下透过膜,溶质被截留,于是在膜与本体溶液界面或临近膜界面区域浓度越来越高。 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溶质由膜面向本体溶液扩散,形成边界层,使流体阻力与局部渗透压增加,从而导致溶剂通量下降。 当溶剂向膜面流动(对流)时引起溶质现膜面流动速度与浓度梯度使溶质向本体溶液扩散速度达到平衡时,在膜面附近存在一个稳定的浓度梯度区,这一区域称为浓差极化边界层,这一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2. 浓差极化的危害 使膜表面溶质浓度增高,引起渗透压的增大,从而减小传质驱动力; 当膜表面溶质浓度达到其饱和浓度时,便会在膜表面形成沉或凝胶层,增加透过阻力; 膜表面沉积层或凝胶层的形成会改变膜的分离特性; 当有机溶质在膜表面达到一定浓度有可能对膜发生溶胀或恶化膜的性能; 严重的浓差极化导致结晶析出,阻塞流道,运行恶化。 概括地说,就是分离效果降低,截留率改变,通量下降。 3. 减少浓差极化的方法 由浓差极化形成原理可知,减小浓差极化边界层厚度,提高溶质传质系数,均可减少浓差极化,提高膜的透液速度。方法如下: 选择合适的膜组件结构; 加入紊流器; 料液横切流向设计; 料液脉冲流动; 螺旋流; 提高流速; 适当提高进料液温度以降低粘度,增大传质系数。 4. 膜污染 4.1 膜污染(fouling)——是指处理物料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分子与膜发生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因浓度极化使某些溶质在膜表面浓度超过其溶解度及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它与浓差极化有内在联系,尽管很难区别,但是概念上截然不同。一旦膜与溶液接触,膜污染即开始。即由于膜与溶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吸附,开始改变膜的特性。 膜受到污染时,主要标志及症状: 水通量逐步下降(膜通量下降); 通过膜的压力和膜两侧的压差逐渐增大(进料压力和△P逐渐增大); 膜对溶解于水中物质的透过性逐渐增大(矿物截留率下降)。 污染主要发生在MF和UF过程中。这些过程所使用的多孔膜对污染物有着固有的敏感性。 对于使用致密膜的渗透汽化和气体分离等,一般不发生污染。 污染物种类 大致可分三类: 有机物 大分子、生物物质等。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生物、有机胶体及凝胶、腐质酸、多羟基芳香化合物。 无机物 盐类及无机胶体。如CaSO4、CaCO3、铁盐或凝胶、磷酸钙复合物等。 颗粒 反渗透(RO)过程中用于描述污染的参数: 淤积指数(SI) 堵塞指数(PI) 污染指数(FI)或淤积(泥)密度指数(SDI) 修正污染指数或膜过滤指数(MFI) 5. 影响膜污染的因素 粒子或溶质尺寸及形态 溶质与膜的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力、范德华力、溶剂化作用、空间立体作用) 膜的结构与性质 溶液特性(包括盐的种类与浓度、pH值、温度和粘度等) 膜的物理特性(包括膜表面粗糙度、孔径分布及孔隙率等) 操作参数(包括料液流速、压力和温度等) 1.膜的物化性质 1)膜的亲水性和表面张力 (溶剂化作用,氢键相互作用) 亲水性好的膜,膜表面与水成氢键,不疏水溶质接近膜表面时,要打破这一氢键结合,这需能量,膜耐污染;而疏水膜表面无氢键形成,疏水溶质接近膜表面时,挤开水是一熵增大过程,易进行,则膜易被污染。 3)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 常用Hamaker常数表示。 2. 膜的结构 对称结构的膜耐污染不如相同孔径的不对称膜; 两面双皮层的膜耐污染不如相同孔径的单皮层的膜; 膜孔径分布窄(截留分子量窄)的膜耐污染性好; 表面光滑的膜耐污染性好。 3.进料的组成和性质 进料会与膜有相互作用: 静电作用:膜表面电荷与溶液中荷电介质相同时,相互排斥,膜不易被污染;反之则易被污染; 范氏压力:溶质和膜亲水,则之间吸引力弱,溶质不易污染膜; 其他:进料浓度,温度,pH,离子强度,溶质分子大小和形状等。 6. 减少或防止膜污染的方法 料液预处理(热处理、pH调节、离子交换、加入离子隐蔽剂、预过滤、加入稳定剂) 膜材料的选择(考虑膜的亲疏水性、荷电性。亲水性膜及膜材料电荷与溶质电荷相同的膜较耐污染;对膜表面进行改性) 膜孔径或截留分子量的选择(通过实验选择最佳孔径的膜) 膜结构选择(不对称结构膜较耐污染) 组件结构选择 溶液pH控制(分离、浓缩蛋白质、酶时,一般把pH调至远离其等电点,使其溶解度增加,并带电荷) 溶液中盐浓度的控制(以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 溶液温度的控制 溶质浓度,料液流速与压力的控制(用UF技术分离/浓缩蛋白质或其他大分子溶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常见的平面牵出线调车工作(宽屏).ppt
- 行风建设及医德医风考核领导小组 .pdf VIP
- 2024危险化学品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考核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宁攀高速zcb1-14项目部现浇箱梁统计表.xlsx VIP
- 咸阳市事业单位招聘硕士研究生人员真题.docx VIP
- 物业管理服务节能降耗与环保管理方案.pdf
- 万东医疗DR产品介绍课件.ppt
- 高中政治2025届高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题汇总练习(附参考答案).doc
- 联通新融合发展技能竞赛(业务管理及稽核赛道)试题及答案.doc VIP
-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