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节 y 电阻定律
思考题 1、有人说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电阻率是由导体的性质决定的,所以电阻率越大,则电阻越大,对吗?为什么? 不对 电阻率反映导体导电性能的优劣,电阻率大,不一定电阻大,由电阻定律,电阻还与L和S有关 课堂训练 1、一段均匀导线对折两次后并联在一起,测得其电阻为0.5 Ω,导线原来的电阻多大?若把这根导线的一半均匀拉长为三倍,另一半不变,其电阻是原来的多少倍? * 2.6 电阻定律 请仔细观察两只灯泡的照片,说出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 ? 思考: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猜测: 这些因素怎么影响电阻大小的? 长度、横截面积、导电材料 方案一、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1、同种材料,S一定,改变L,探究R与L的关系?请设计实验方案:(1)对所选择的导线有什么要求?(2)R与L该怎样来测量?(3)画出测R的电路图? 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如何测电阻R 方法: 伏安法 实验电路: 实验电路图: 电流表外接法 分压式电路 1.电阻R与长度l的关系: 一个导体,可以把它看成是由n段相同长度、横截面积的同样导体串联而成的。 l1、R1 理论探究 l1、R1 l1、R1 l1、R1 2.电阻R与横截面积s的关系: 理论探究 S1、R1 s1 S、R 一个导体,可以把它看成是由n股相同长度、横截面积的同样导体并联而成的。 同种材料下 理论探究 电阻定律 1.内容: 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电阻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 2.表达式: ?是比例常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一个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称为材料的电阻率。 4、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电阻率(?) 3、纯金属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大 1、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2、单位:欧姆·米 Ω·m 锰铜合金和镍铜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极小, 利用它们的这种性质,常用来制作标准电阻。 超导现象:有些物质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它们的电阻率会突然变为零. 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导电性能由外界条件所控制,如改变温度、光照、掺入微量杂质等 电阻温度计 a b h R2 R1 电流方向 R1和R2是材料相同、厚度相同、表面为正方形的导体,但R2的尺寸比R1小很多. 如图所示.这两个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h R1 = R2 由此可知导体的电阻与表面积无关,只与导体的厚度有关.这样在制造电路元件时,可以将其表面积做得很小,而不增大电阻,只要保证厚度足够即可,有利于电路元件的微型化. 电阻定律-小结 1.内容: 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 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电阻与构 成它的材料有关. 2.表达式: (3)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电阻率: (2)纯金属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大 (1)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8 Ω 5倍 2、如图所示,均匀的长方形薄片合金电阻板abcd,ab边长为L1;ad边长为L2,当端点1、2或3、4接入电路时,R12:R34是( ) A.L1:L2 B. L2:L1 C.1:1 D:L12:L22 D 1 2 3 4 a b c d 3、同一半圆形金属片,如图所示,从不同方向测量其电阻 (1)Ra、Rb是否相等? (2)如果不等,Ra、Rb谁大? Ra、Rb比值是多少? 1.不等(a)又短又“胖”,(b)又长又“瘦”; RaRb 2.若1/4圆形金属片电阻为R0,则(a)为两R0并联, Ra = R0/2;(b)为两电阻串联, Rb =2R0, 所以Ra:Rb=1:4 4、如图所示,两个截面积不同长度相等的均匀铜棒接在电路中,两端电压为U,则( ) A.通过两棒的电流强度相等 B. 两棒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不同 C.两棒内的电场强度不同,细棒内的场强E1大于粗棒内的场强E2 D:细棒两端的电压U1大于粗棒两端的电压U2 ABCD I1 I2 U1 U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