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__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第三节 校勘的资料 第四节 校勘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一、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它由两个意义相近的单音节词组成。 校的本义是犯人代的木枷。许慎《说文》:“校,木囚也。” 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得对的意思。后又引申其义指校正书面材料文字异同。《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 徐铉《说文》新附:“勘,校也。”勘亦作刊。《广雅》刊训定。《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一词大约产生于六朝时期,从早期使用情况看,虽大体限于文字记载,但最初并不专指比较、审定书籍的异文,而往往指审核记载、评定其是否与事实或制度相符。 杜佑《通典》:“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唐《封氏闻见记·定谥》:“太长博士掌谥,执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奏闻。”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唐宋时期,“校勘”开始用于估计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并日渐普遍,如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篇,然多错乱重复。又有民间应募献书者献三十余篇,其间数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书流散不全矣。方俟校勘而予得罪录陵。”但在这个时期“校勘”还并没有成为专用术语,在其他意义上仍有使用。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清代,校勘一词使用仍然相当含混,如《四库全书》纂修、缮写过程中的一些诏旨,所谓“校勘”既包含订正古书传写过程中的文字讹误、篇章错乱,也包含对违碍文字的审查删改、误写庙讳的纠正,以及新写本的校对。 乾嘉以来,校勘最为古文献学一个单独门类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大约在近代,“校勘”完成了它的术语化过程,成为这项特定的古籍整理工作以及相关学科的专有名称。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从字面上讲,校,为相互核对;勘,系改正错误。 校勘是指以精密的方法,用不同版本或其他资料,通过比较和推理,发现并校正古书中由于抄写或翻刻等原因而产生的字句篇章等的错误,是文献和古籍整理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查阅古籍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校勘学则是以古籍校勘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其内容是校勘的性质、特点、范畴、一般规律和方法。校勘学作为一种学科理论,是在校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其目的和任务则在于为古籍校勘提供指导。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二、校勘学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对典籍文献的校勘,《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 由于历史上一直有孔子删定六经之说,加之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定位,被后世学者奉为“校雠鼻祖”。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而真正涉及校勘,并且确实代表先秦时期校勘情况的是《吕氏春秋·察今》所记载的“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卫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汉成帝时,刘向父子支持完成的对宫廷藏书的整理中,搜集众本,比较异同,整理错简,判断正误,这些校勘所必须的程序和内容,都已经具备并确定下来,具有开创校勘规程的意义。 两汉古文经学家多精通语言文字,不见长于著述,在校勘方面也有所作为。如郑玄等经学大师。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汉末魏初的高诱是这个时期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在《淮南子注》、《吕氏春秋训解》等著作中,也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校勘成果。如《淮南子·精神训》:“且人有戒形,而无损于心。”注云:“戒,备也。人形体具备。‘戒’或作‘革’,改也。言人形骸有改更而作化也。”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魏晋时期,玄谈风行,一扫汉儒烦琐之风,而以清虚为尚。在这种学术风气的影响下,魏晋人的古籍注释中很少保存校勘成果。但从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当中,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学者汲取了汉儒校勘经验,自觉运用小学、历法及古书义例等知识进行校勘考证。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南北朝玄风不衰,北朝学承汉魏,均不乏可观的学术成果。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及陈隋间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代表这一时期校勘的发展与变化。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唐代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出于大一统封建帝国思想的需要,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典籍文献的整理,并通过科举考试推行统一的儒家经义。颜师古《五经定本》 《汉书注》、《匡谬正俗》 、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宋代注重文化,大力开展文献典籍的整理。两宋时期独立、完整的校勘著作,有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