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物理学概论近代物理.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5物理学概论近代物理

第十一章 近代物理 ◎波動與粒子之雙重性(參閱課本30章) 光是波動還是粒子? 「光是什麼?到底是波動還是粒子?」的問題,一直被科學家們所爭論探討。 早先惠更斯認為光是波動,牛頓則認為是粒子,由於牛頓的成就斐然,人們較傾向 認同光是粒子。後來因為「楊氏 」證明光具備只有波動才有的干涉性質,因此「波動說」就被公認了。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卻提出:若要合理解釋「光電效應實驗」必須把光當 做粒子(稱為 photon ),此時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動又起困惑。楊氏雙狹縫干涉、光電效應都是實驗事實,但從它們所得到的結論卻是互相矛盾,那麼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動? 一種新的說法被提出來了!「光具雙重性,它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 不但光具有雙重性,連我們本來認定為的粒子的電子、質子、中子等也同樣具有波與粒子的雙重性。 (物質波為物質的波動性表現。 (=h/p,電子顯微鏡、電子繞射等。 ⊙光是波還是粒子?各有什麼實驗支持? 對雙重性的詮釋——兼探討視覺看的問題 一種東西怎麼可能既是粒子又是波動?哥本哈根學派的海森堡(Heisenberg)對此有過深入檢討,他甚至反省了實驗觀測的真正意義。海森堡在《物理學與哲學》一書第三章指出:「我們必須記得,我們所觀測到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根據我們探索它的方法的展現。」 ※Werner Heisenberg《Physics and Philosophy》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NEW YORK P-58 (……,and we have to remember that what we observe is not nature in itself but nature exposed to our method of questioning.) 海森堡把觀測的對象分成兩層次,一為「自然本身」,另一為「自然根據我們探索它的方法的展現」。自然本身可以同時具有看似矛盾的兩種性質,不過到底會展現哪一種性質,則和我們實驗的設計安排有關。 海森堡把科學實驗觀測的對象分成兩層次,如果推廣到我們感官視覺的「看」上,我們可以把「看」的對象分成「自然本身」以及「自然根據我們的身心結構的展現」。 什麼是「自然根據我們的身心結構的展現」? 眼睛猶如設計精巧的照相機,水晶體是鏡頭,瞳孔為光圈,網膜相當於底片。當我們用眼睛來看時,水晶體先把外面物體所發出的光匯聚到網膜,再由網膜上的視覺細胞把所得光訊轉化傳遞到大腦而完成「看」的活動。 我們以賞花為實例:賞花時,在外面的是「一朵實物的花」,經由眼睛到大腦轉化成我們的視覺經驗──「一朵視覺經驗的花」,這正是「自然根據我們的身心結構的展現」哩! 當問到「被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時,一般可能回答:「當然是外面的景物啊!」而深思的人或許會套用海森堡的話來說:「我們必須記得,我們所看到的不是外面景物本身,而是外面景物經由我們『眼睛』的展現。」這兩個答案雖不相同,但並不衝突,因為他們只是指陳的對象或者回答的深度不同而已。 回答「當然是外面的景物啊!」,指的是那朵「實物的花」,「實物的花」對應到科學觀測中的「自然本身」。說是「外面景物經由我們『眼睛』的展現」,則警覺到有「視覺經驗的花」的存在,「視覺經驗的花」是對應「自然根據我們用來探索它的方法的展現」。 「視覺經驗的展現」部分是個人的經驗,隨個人的感官狀態不同而相異。以賞花為例,我們曉得「視覺經驗的花」會隨著觀察者的眼睛而改變,隨著是否色盲、近視、戴眼鏡……等而有所變化。所以深思的人會說:「我們所看到的不是外面景物本身,而是外面景物經由我們的『眼睛』所展現的相。」…………。 機率波——電子干涉實驗的詮釋 電子從電子槍射出,通過遮蔽物的A、、 但令人驚訝的是,累積在屏幕上的電子分佈,不是分別經過A、 圖取材於 HALLIDAY etc.“Fundamentals of Physics”6ed 哥本哈根學派的Max Born提出如下的詮釋:「電子在離開電子槍到達屏幕之前,我們並沒有進行觀測,此時電子是以機率波的形式通過兩狹縫,因而會發生干涉。」 把這詮釋加以推廣就得到:「在量子物理的領域裡,事件未經測量之前是以機率分佈的形式存在;當對事件加以觀測時,本來遍布空間的機率分佈,瞬間『縮併』到特定的空間範圍來,事件則以具象的方式來呈現。」 機率與因果 當牛頓成功地描述了行星軌道運動後,不少科學家樂觀地認為:「只要弄清楚宇宙的現況,我們就可以完全地掌握宇宙的過去與未來。」此時信仰的是「機械式的因果觀」,因果關係是絕對確定的。 這到了二十世紀有重大的修正: 1.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不可能同時精確地測量到兩個互補的量,因此無限精確地弄清楚現況在本質上是不可能的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