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高分子化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高分子化学

第15章、中国高分子化学 概况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高分子化学发展迅速。高分子材料已被广泛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及尖端科学技术。世界高分子生产和科研人员的总数约占化学人员的33%—40%。各种高分子学术刊物达到200种以上,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在1万篇以上。1949年10月前,中国只有几家高分子加工厂,只能从酚醛模压粉压制电器零件以及从天然橡胶制橡皮制品。合成工业、科研和教育事业完全空白。1949年10月后,中国逐渐开展高分子试制的科研工作。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有机玻璃和锦纶(这方面的研究人员后来迁往北京,成为化学研究所的一部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丁苯橡胶;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研制聚氯乙烯。当时中国科研人员的高分子方面知识非常贫乏。他们边学习边研究,不断积累高分子资料,培养科研人员。此后不久,各研究部门和一些大专院校逐渐开始了高分子的研究工作。为统一规划高分子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在1954年成立了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制定了高分子科研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1956年,这项工作转由国家科委化学组高分子分组进行。国家对高分子科研非常重视,在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均列为国家重点科研课题。自从中国科学院1954年召开第1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到1981年,已经召开了全国性学术会议9次。中国还和美国联合召开了中美双边高分子化学和物理讨论会;和日本联合召开了中日双边高分子科学和技术讨论会。1957年,高分子科学的专业学报《高分子通讯》创刊,截至1982年该刊已出了12卷68期,刊登了研究论文约500篇。学术会议的举行和学报的出版,大大推动了科研工作的进展与研究水平的提高。高分子研究工作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创始时期。在此时期,为了建立高分子工业,进行了一些大品种的合成试制工作,并结合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建立一些表征测试手段。同时,培养了大批生产与研究人员,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为发展时期。由于新兴工业和尖端技术的需要,研究人员合成了许多高性能的高分子,如耐热高分子、高强高模高弹高分子等。配合试制工作,扩大了高聚物物理机械性能的研究范围,开拓了结构研究领域,使高分子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得到较快的发展。十年浩劫,高分子科研受到严重摧残。第三阶段为深入研究时期。1979年拨乱反正后,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研究了高分子的反应机理和有中国特色的高分子品种(如稀土催化丁二烯橡胶、衣着用的高分子纤维等),以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和应用等。在高分子物理化学和物理方面,由于新技术和新测试手段的应用,使高聚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性能的研究愈来愈精细,为阐明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起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中国从事高分子科研的化学化工人员已占化学化工人员总数的40%以上,凡是有化学系和化工系或材料系的高等学校,几乎都设有高分子课程,有些高等农、医院校也开设有高分子选修课。到1992年,中国的乙烯总产量已达到200万吨,从世界第15位跃居第8位。到1995年底,中国现有和在建的乙烯生产装置共18套,年生产能力为308万吨。中国许多高分子化学家用毕生的心血及广大高分子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是促进中国高分子化学发展迅速的真正原因。量子化学家唐敖庆也曾一度转移到高分子的研究中来。王葆仁 高分子化学家。1906年1月20日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86年9月12日卒于北京。192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皇家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成为客座研究员。1936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1941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兼化学系系主任、教务长。195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王葆仁是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王葆仁从1929年起就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工作,当时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人较少。到了1952年,在有机合成方面也只发表了20余篇论文。 从1953年起,王葆仁从事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年之内就完成了有机玻璃和聚己酰胺(锦纶)的研究任务,并帮助生产部门解决了生产方面的问题。到目前为止,王葆仁在聚己酰胺和有机硅高分子两方面发表近20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195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高分子委员会,王葆仁任副主任。1956年王葆仁任国家科委化学组高分子分组组长,负责协调、督促和检查全国高分子的科研工作。他还主持了1956年和1962年全国科学规划中高分子方面的规划,1957年任《高分子通讯》主编,1959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国内外第一个高分子学系任教授兼副主任。王葆仁在中国高分子的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学术活动以及教育和普及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11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6年王葆仁80寿辰时,旅居美国的浙江大学校友郑家骏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