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教案学案.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教案学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适当补充形象化史料,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难点: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三、重点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课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知识专业性很强,因此应该把降低知识的难度作为我们授课的重点。 五、教学方法 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弊端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 材料展示: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联人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 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粮食短缺等。改革目的在于摆脱困境。 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历史纵横如何评价“秘密报告”?积极:否定斯大林模式及个人崇拜值得肯定;消极:全盘否是的极左思想,容易造成思想混乱,走向另一个极端。2、内容: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方面。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制,提高收购,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如何?结果:收效甚微,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合作探究】1: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教材主要介绍了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1.内容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领导;扩大国营企业;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工业(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 2.结果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3、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合作探究】2: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目的:

文档评论(0)

ipad0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