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中国茶文化精神及社会功能.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五章中国茶文化精神及社会功能

第十五节 中国茶文化精神及社会功能 茶文化与儒学、佛教、道教的关系。 要求: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基础、内涵,儒释道对茶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了解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对创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中国茶文化精神的起源 茶的物性中有真、和、静、淡的一面,茶味清苦,茶性平和,具有俭朴、清纯、和静的属性。这与中国人的传统特性是一致的。 由于茶具有的这种茶性,使得历代爱茶之人对茶有了特殊的感情,投入很多的精力去研究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理念与茶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精神,也可以称为“中国茶道精神”。最早把精神理念方面的内容融汇到饮茶艺术中去的,就是被称为茶圣的唐代茶人陆羽,所以我们要追溯茶文化精神的根源,就要从陆羽等古代茶人说起,前面我们讲过陆羽和他的《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在陆羽的同时代和后代茶人也为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形成作出了贡献。下面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位历史人物。 陆羽(公元733-804年),湖北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市,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活到了72岁。陆羽是个弃儿,根据陆羽后来自传所说,是三岁时被遗弃在竟陵西湖边龙盖寺附近的。是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发现了他,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于是老和尚就把弃儿抱回寺院收养了他,准备将来培养成为佛门弟子,因为在寺院里喂养不方便,老和尚就把他交给老朋友李孺公寄养。 关于陆羽的名字的来历是这样的:智积和尚发现陆羽时是在湖边,一阵大雁的叫声引起积公的注意,顺着雁叫声走过去,看见几只大雁正用翅膀遮盖着一个小孩儿,小孩脸上有一块疤痕,智积和尚开始叫他小名“疾儿”,后来积公根据周易算卦为弃儿起名字,卦曰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鸿雁渐渐地落在地上,于是起名姓陆名羽,字鸿渐。这就是后来一代茶圣陆羽。 这个故事很可能是根据陆羽的名字出自易经而杜撰的。 关于陆羽的名字,还有一些名字。除了小名疾儿,在李孺公家寄养的时候,李家有个比陆羽年龄稍大点的女孩,叫季兰,因此李孺公给陆羽起个名字叫季疵, 因为陆羽脸上有疤,古人认为小孩名字难听点好养,阎王爷不注意。陆羽回到寺院后,智积和尚又叫他“渐儿”。 再后来陆羽的称谓有:陆文学、陆太祝、陆三、陆山人、茶博士、竟陵子、竟陵翁、东岗子、桑苎翁、楚人、陆子、陆处士、羽仙、茶神等。 陆羽在李孺公家被收养几年后,在六岁时回到了寺院,陆羽回到龙盖寺后,积公安排他住在寺院里一间草芦里,所以陆羽后来又自称“桑苎翁”。积公和尚爱饮茶,常让陆羽做寺院里的茶童,为他汲水煎茶,学了一手好手艺。可以说积公是陆羽茶学问的启蒙老师。陆羽根据经验总结出一套煎茶的方法,讲究茶量、火侯、水温、时间等等,被积公称为“渐儿茶”。煎茶是先煮水后投茶,比煮茶时间要短得多。 陆羽在李孺公家的时候,与李季兰一起,接受了儒家的启蒙教育。 后来积公又让陆羽学佛,陆羽由于在李孺公家住过几年,受到儒家文化熏陶,因此不愿意学佛,借口自己是孤儿,没有兄弟传宗接代,不能无后而拒不出家,说那样世人会耻笑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一是父母想干不仁不义的事,子女不加劝阻是不孝。二是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家里又穷,子女不想办法挣钱,也是不孝。如果没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