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闸镇:踏着张謇足迹走来
每隔一段时间,60多岁的大生纱厂老员工姜平,就会从河口村来到大生纱厂旧院张謇曾经办公的地方,面对这位实业家的石像,凝神注目,“原来这里有一座张謇的铜像,很逼真,文革的时候,被拔了,现在这石像是后来做的。”出厂门之后,他会沿着运河走走,望望河西的厂房,还剩多少没有拆,看看河东的民居,有多少已经消失……
前几年,姜平和其他几个老朋友一起,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叫张謇研究中心,他们奔波、寻找、阅读、撰写,想把张謇留下的文章集结成册,想把张謇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介绍给后人。他们担心,再过几十年,行走在唐闸,穿行于南通,看到那一尊尊雕像,没有人能认出,那是张謇,更不会有人记得,张謇在唐闸镇创办的实业,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南通人,这样的记忆也在慢慢地淡去,甚至消失。
在他心里,寻找张謇的足迹,是一件价值重大的事情。
1895年,甲午战争的迷雾还没有散去的一年,3个中年男子在思考过后,分别作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选择的终极目标是,救国。
当时,南通素以棉产著称,唐家闸一带尤以种植优质黑籽大陆棉擅名,且周边农村皆以家庭手工织布为唯一副业。通州土布,名扬四方。通海地少人多,每遇灾歉,被迫从土地出走的农业人口“几累至十万百万”。这些流落他乡有着娴熟手工纺织技术的破产农民,无疑为办厂提供了理想的产业后备军。
张謇敏锐地意识到:“洋纱”是当时中国的“漏卮大宗”。花往纱来,仅棉纱一项,我国每年损失的白银就达2亿两以上,倘若一任本地优质棉花源源外流,再以“洋纱”倾销中国,日复一日,结果必然是“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张謇认定棉纺工业是维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业,于是辞官归乡创设纱厂。
张謇在筹设大生之初,对沪上纱厂有过用心的考察:“下走以为,上海纱厂之病,正坐拥挤。”对这种由近代工业引起的城市拥挤、工厂倾轧现象,他有过这样的分析:“自上海洋商始设纱厂,接踵而起者九家。各不相谋,人自为计。时乎买花,则九家争买,而价必抬高;时乎卖纱,则九家争卖,而价必落贱;且工人朝夕彼此,工价动辄奇居。以是上海纱厂之利,往往不及他处。”可见,将大生纱厂选址农村,是张謇对城市工业化形成的弊端的主动规避与撤离。
“大生”取自《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服务社会、造福民生,被认为是大生企业的办厂宗旨和光荣传统。继大生一厂之后,大生二厂、三厂也都扎根在偏离城区的乡村。据统计,从1895年至1920年,中国资本万元以上的104家工矿企业,除大生纱厂外,投资区域都集中在滨江沿海的通商口岸城市,唯独张謇把工厂建在了农村。
出南通城约十多公里,便是大生一厂的旧址,通扬运河边,后修的“大生码头”的牌坊十分显眼,往里看,便是那个按原样修复的钟楼,“过去它是最高的建筑,现在因为周围盖了很多高楼,所以它就变矮了。” 张謇研究中心陈炅说。
新中国成立后,大生一厂更名为国营南通第一棉纺织厂,作为江苏省重点骨干企业,它为地方经济和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如今,它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江苏大生集团”,是一家国有控股的纺织企业。历经118年的风雨沧桑,已成为国内连续化生产时间最长的企业。
行走在大生集团的院内,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张謇当年建造的厂房还在,而里面被浓厚的现代气息包围:10多米高的仓库内,由美国红松大梁支撑,掺入糯米砌成的墙壁上钉了很多狭长的横木,用来防潮,仓库外设有自动排水系统和消防水池,并预留了集装箱通道。“在当时经济拮据、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张謇先生克服了资金不足等困难,以独到眼光与超前胆识,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建成了那个时代中国最好的厂房,也为近代第一城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工业遗产。”大生集团党委书记王春曾说,他清晰地记着大生纱厂创下的多个第一:开创了中国机器纺织的先河、采用股份制开启了中国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之路……
苍茫暮色中,浑浊的运河上还有不时停靠的货船、清淤船,进出大生纱厂的车辆一个接一个,院内,来往于厂房与库房的运货车忙个不停,一车车白白的纱布和那显得有些陈旧、低矮的厂房,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其实,大生纱厂红火的时期,不仅是在张謇的年代,还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当时,家里能有一个人在大生上班,是一件无比体面的事情。可谓一个大生女工养活一家老小。”王春说,大生集团不仅生产产品,还培养出了数以百计的管理人才、行业专家和骨干。
唐闸街道的姜晓晴清楚地记得由大生纱厂衍生出的另一种红火,每到纱厂职工领工资的那天,大生纱厂的周围就被各种小商贩占据了,他们知道大生纱厂的职工有钱,而且还能拿现金,就都来摆摊做买卖,这便自然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像庙会一般。2003年非典的时候,该集市被取消了,之后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