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首同归两心知试论刘禹锡与白居易的际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docVIP

皓首同归两心知试论刘禹锡与白居易的际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皓首同归两心知试论刘禹锡与白居易的际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

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8期 第-页2004年5月 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复古观念对文类演进的影响 惠 鸣 摘要 文类的演进是在各个时代的中心文类和边缘文类的对话中完成的。在复古观念守护下,诗、文作为中国政教文学的中心文类久盛不衰,而赋、词、小说、戏曲等新兴文类因不符合宗法伦理意识形态所要求的审美标准而屡遭排斥,长期处于边缘文类的地位。复古观念大大延缓了古典文学向新的审美形态开拓的进程,迟滞了边缘文类的成熟和发展。 关键词:复古观念、文类演进、中心文类、边缘文类、对话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言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这些文类都在当时达到了各自的艺术成就的高峰,如群峰比肩。但从文学内部的文类间权力关系的历史演进来看,它们之间的地位却并不平等。面对文学发展中新兴文类与传统文类间的张力,古人当时总是习惯于采用复古的策略。受其影响,诗、文作为中国政教文学的中心文类久盛不衰,而骚、赋、词、小说、戏曲等后起文类因不符合复古观念要求的宗法伦理的审美标准而屡遭诟病,并长期处于边缘文类的地位。中心文类与后起的边缘文类之间围绕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复」与「变」的交锋互动构成了中国文学演进的基本态势。 壹 从外观上看,文学演进的最显著处莫过于文类的演进了,而文类的演化与递变又是在各个时代的中心文类和边缘文类的对话中完成的。这里所谓中心文类,是指某一时期中那些文体己获独立,具有被主流意识形态接受或倡导的相对稳定的审美要素系统,并在创作上占据主流地位的文类。相对于中心文类,边缘文类则是指某一时期那些文体尚未独立,审美要素系统尚未定型,或文体审美观念虽然相对成熟但却不被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文类,以及那些创作上已经式微的文类。 从中国文学的演进历程来看,源远流长而又并驾齐驱的诗、文无疑是文学传统中的中心文类。此处的诗,并非指文学史上某种独立的诗体,而是指肇自《诗经》,下迄唐宋明清的各类古体、律、绝体的这样一种诗的历史流传物;而文则指始于《尚书》、《春秋》、《左传》、先秦诸子,下及唐宋明清的种种骈文、散体文的这样一种文的历史流传物。诗、文的中心文类地位源于尊经。《礼记·经解》中关于《诗》教使人「温柔敦厚而不愚」以及《春秋》教使人「属词比事而不乱」的思想奠定了诗、文在中国政教文学中的并尊地位。由此出发,对诗的要求是「感天地,动鬼神」、「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而对文的要求则逐渐集中于传达圣人的「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传统文论中所谓「主文而谲谏」、「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种种主张,不过是这种要求的换个说法而已。诗、文要承担如此神圣的使命,就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话语」,诗因而被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文则被要求「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诗、文的这些美学特征,既是确立自身中心文类地位的依据,又是诗、文与其它边缘文类对话的「话语」特权。 树立诗、文的中心文类地位的「话语」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其根据则是封建宗法等级伦理的意识形态。孔子对《诗三百》「思无邪」的断语,奠定了传统政教文学观念以儒家宗法伦理情感作为对诗、文的基本美学要求的根基。清人黄宗羲说:「盖有一时之性情,有万古之性情。夫吴歈越唱,怨女逐臣,触景感物,言乎其所不得不言,此一时之性情也。孔子删之以合乎兴观群怨无邪之旨,此万古之情也。」诗、文作为中心文类,它们的审美标准是排斥个体意识以及个性情感张扬的。但艺术发展自有内在规律,随着审美意识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日益自觉与社会生活中个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张扬的个性情感必然要求在中心文类的语言形式、审美观念和新兴边缘文类中表现出来。这种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心文类的话语权力就会受到来自内部的话语颠覆力量和来自外部的边缘文类的双重挑战。就中心文类的内部挑战而言,它可以表现为社会风气对中心文类传统审美价值的侵消,如齐梁宫体诗的淫丽对的「思无邪」与「美刺」观念的挑战;可以表现为审美时尚对中心文类话语传统的悖离,如北宋「太学体」僻涩怪诞的文风对「文章尔雅,训词深厚」传统的颠覆;也可以表现为个体意识与宗法伦理意识形态的对峙,如晚明笔记、小品文中的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个性展露对中庸品格的反动。就边缘文类的挑战而言,一方面,文学史上新兴的边缘文类往往起源于民间,带有鲜明的市井俚俗特色,它们通俗率真的乡土气息,大胆无忌的抒情表白,浓艳直白的俚语特色,传奇魔幻的自由想象都与中心文类力求含蓄典雅、浑朴自然的文人化追求相对立。另一方面,随着新兴边缘文类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风格上与时迁变、不断发展,它们不仅会在话语风格和意识形态层面与中心文类相抗衡,而且会在创作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