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绪论和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2章 绪论和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具有影响 (1)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3)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长久以来的优越感和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 第二节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结构 1、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形态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下的生产格局、劳动组合方式和生产目的: (1)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格局 一方面,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生产,构成了封建经济的基石。另一方面,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格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是以土地及其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 —— 马克思《资本论》 一、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结构 (2)男耕女织的劳动组合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表现形式 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土地公有,氏族成员集体耕种,产品共同消费 奴隶社会 (夏商周)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土地归最高统治者所有,奴隶集体耕种,生产所得归奴隶主所有 封建社会(战国以后)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土地归封建地主所有,农民租种,缴纳地租。 一、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结构 3、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 (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被少数人所占有,广大劳动者处于无地或少地的境遇。 (2)中国古代除农耕经济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但无法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得不到充分发展。 一、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结构 城市商品经济受制于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因: 首先,农民的贫困导致购买力极其低下,商品经济得不到充分发育; 其次,官商盛行,束缚了尚处于微弱状态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第三,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 第四,商人经商致富后,很少将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 二、农耕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黄河、长江流域至少在6000年前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 黄河中下游地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已见原始农作物和原始农具的遗迹。 黄河、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农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农耕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2、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 隋唐以前,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达到较高的是水平,黄河流域是中国的经济重心。 原因: 气候温暖湿润,土质细腻疏松肥沃,适宜于原始农具的运用和旱作物的生长。 二、农耕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唐代以后,农耕经济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原因: ①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 ②农业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普及; ③北方战乱导致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及其大量劳动力。 在地理位置上,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界,可以划分为农耕经济区和游牧经济区。 中国年降水量示意图(绿色带即为400毫米等降水线) 三、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冲突与融合 三、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冲突与融合 1、游牧经济的形成和特点 游牧经济的形成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草原-荒漠地貌): 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昼夜温差很大;地质疏松,沙层广泛分布,只适宜多年生、旱生低温的草木植物生长。 游牧经济的特点:“逐水草而居” ,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三、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冲突与融合 2、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交融 交融的方式:贸易(“茶马互市”)和战争。 交融对于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中原农耕民族学习游牧文化(如“胡服骑射”); 另一方面,游牧民族则从农耕民族那里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乃至改变生活习俗,促使自身社会的进步。 四、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