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杨式传统太极拳械谱
杨式传统太极拳械谱
第一章、拳谱
第一节? 杨式太极拳拳架概述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杨禄禅到杨澄甫,经过三代研习,最后由杨澄甫先师定型。目前流传的杨式拳架,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二是早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架,三是从早期拳架或杨澄甫定型拳架演变而成的拳架。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是传统太极拳的代表拳架。第二、三类拳架,可以统称为杨式太极拳架的分支,它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杨式太极拳,历来传说并尊崇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属于武当派。由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杨澄甫先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说:陈长兴师,乃蒋发先生唯一之弟子。由此可见,杨禄禅向陈长兴所学的太极拳,并非所谓陈式老架,而是陈长兴向蒋发所学的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拳架结构和演练风格,都与陈式太极拳有显著差别,所以不存在杨禄禅“改革简化”陈式老架的问题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高架、中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为了提高功力,有些分之还传有各种站桩法,如无极桩、川字桩、马步桩等。为了推手散手的应用,在练习慢架的同时,还进行各种单式的发劲练习,有些分支传有一种专门练习发力的套路,称为杨式炮捶(与陈式炮捶没有渊源关系)。各种用架、快架,则把发劲练习贯穿于拳架之中。此外,有所谓太极长拳,其含义有三:一是从连绵不断、滔滔不绝的角度讲,太极拳亦称长拳。杨澄甫先师经常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来比喻长拳之说;二是杨澄甫先师所传的一种尚未定型的用架,通称为太极长拳;三是唐代许宣平所传三世七太极拳(37式),亦称太极长拳,杨式太极拳某些分支有传。实际上,任何一种传统拳架,都可根据各人身体素质采用高、中、低的姿势演练,都是体用结合,具有技击、健身、边沿的三重功能。杨式太极拳的各个分支,只有练功程序之别,大同小异,并无优劣之分。在杨式太极拳的某些分支中,还吸收、流传一些古代拳架,如先天拳、后天法等。有些传人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为了各种需要,又自创各种简化套路或竞赛套路,甚至冠以己名,如郑子太极拳、英杰快拳等,但他们并不自外于杨式,这是杨式太极拳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以杨澄甫定型为代表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柔和缓慢,圆活连贯,舒展大方,松静自然;身法中正,结构严谨,虚实分明,速度均匀;轻灵不浮,沉稳不僵,绵里藏针,柔中寓刚;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体用兼备,老幼咸宜。
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是杨式三代研究习的结晶,也是目前流传最广的杨式太极拳架。国家体委创编的24式太极拳、88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都是以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为基础简化、整理或创编的。杨澄甫先师的后人、弟子,都以先师的定型拳架为首要传授内容。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应该以先师所著《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和《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的记载为准。至于有多少式?由于原谱没有顺序号,后人在拳式组合方面有所不同。《太极拳使用法》前面有动作名称表,题为《太极拳十三式》,表后写以上太极拳名称三十七,全套七十八个姿势完。但从动作图解可见,名称表在左右打虎式之前漏掉进步捶和右蹬脚两个名称,实际为八十式,与陈微明按杨澄甫口授所著《太极拳术》的动作名称相同。《太极拳体用全书》无动作名称表,只按顺序进行动作图解。其动作名称顺序与《太极拳使用法》基本一致,但在第二个手挥琵琶式后多了一个左搂膝拗步,实际为八十一式。下面以《太极拳使用法》的动作名称表为基础,参考《太极拳体用全书》,列出杨式太极拳定型架的动作名称,并略加说明(校勘说明从略)。为了讨论方便,笔者加了顺序号,见。1、《太极拳使用法》(下称《用法》)前面有“动作名称表”,内文的动作说明及照片上都有动作名称,但此三者不尽一致。《太极拳体用全书》(下称《全书》)没有名称表,只有动作说明,照片也不写名称。本文通过比较而取其一。如扇通背,《用法》的名称表为山通臂,而动作及图片说明另有山通背、扇通背、扇通臂三种写法。《全书》为扇通背,本文取扇通背。2、凡是左右对称的两式或三式相连,《用法》均作一式,如左右搂膝拗步、左右倒撵猴、左右打虎式等,在名称中,有的注明左右二字,有的未注。本文绕一注明左右二字。单独的左式或右式,如左搂膝拗步、右蹬脚,都注明左右。3、第10式左搂膝拗步,《用法》无该式,《全书》多了这一个动作,可能是晚年增加的。4、原谱中的单鞭下势,目前多被分为单鞭和下势两式。联系到高探马穿掌,因穿掌与高探马的用法有衔接,故为一式,而下势与单鞭的用法也有衔接,故而原谱作为一式。5、上述八十一式,与九九之积相合,亦有妙处,是偶合还是有意,尚难断定。其他几种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