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半人工栽培的自然地理学基础.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松茸半人工栽培的自然地理学基础 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S.Ito et Imai)Sing.),又名松口蘑,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珍稀食用菌,为外生菌根菌.松茸新鲜子实体含粗蛋白17%,粗脂肪5·8%,粗纤维8·6%,灰分7·1%,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如B1,B2,C,PP及各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不但美味可口,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具有强身健体、理气化痰、益肠健胃等功能.所含多元醇,可医治糖尿病;子实体内的多糖类物质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可达91·3%,对艾氏癌抑制率为70%,而且无副作用,在日本被誉为蘑菇之王,享誉海内外市场.但由于人为活动干扰,导致森林生态环境恶化,使松茸的自然生物量急剧下降.日本、中国等国家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实现人工栽培.本文论述了国内外松茸半人工栽培地的生态特点及营养特征,为深入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松茸的生物学特征 松茸又称松口蘑,属于担子菌纲(Basidion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口(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口(白)蘑属(Tricholoma).松茸是活体寄生菌,松茸菌盖直径5~10 cm,污白色.初呈球形,渐呈半球形,开伞后平展,中央部稍凸,边缘初生时内卷,老熟时稍上翘.具黄褐色至栗褐色平伏的纤毛伏鳞片,表面干燥.菌肉白色厚实,菌褶白色或稍带乳黄色至淡褐色,弯生,不等长.菌柄肉质肥厚,圆柱状,长10~20 cm,直径1·0~2·5 cm,等粗或向下渐粗,有特殊香味.菌环以上污白色并有粉粒,菌环以下覆被疏土黄至栗褐色纤毛状鳞片,内实.菌环生于菌柄的上部,丝膜状,上面白色,下面与菌柄同色.孢子无色,光滑,呈广椭圆形至近球形,(6·5~7·5)μm×(4·5~6·2)μm[1]. 松茸是一种与赤松根共生的菌根真菌.从营养学角度看,它与赤松是单利共生关系;没有形成菌根的赤松可照常生长,但土壤中的松茸菌丝体离开赤松却很难独自存活.松茸生长在以花岗岩、三纪层或古生层为母质的酸性而瘠薄的土壤中,这种土壤含腐殖质少,透水性好,同时在这样的土壤中与松茸竞争的真菌及其他微生物也少.由于松茸与赤松共生而获得营养和能量,故能耐受这种贫瘠的环境.松茸与口蘑属其他种类一样,也能在出菇时形成蘑菇圈.菌丝在土壤中以每年20 cm左右的速度由赤松根部向外扩展,最适生长温度为20℃~23℃.蘑菇圈每年向外扩展的速度与菌丝相同,出菇时间为8~10月份.每年在即将形成蘑菇圈的环带处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灰白色菌丝体.根据该处菌丝的多少,可判断松茸的发生情况.受松茸过掠式营养方式影响,圈内的土壤是不会再发生松茸的,故称为死土或役土,圈外的土壤称为活土,是以后松茸发生的区域. 松茸产孢量很大,但孢子的发芽率很低,寿命很短,只有一昼夜.孢子发芽温度为20℃~26℃,最适生长温度为24℃~26℃.用松茸孢子进行组织分离,可在试管斜面上形成菌落,但生长速度极为缓慢,经1个月的时间,菌落才长到直径1 cm.至今尚无人工培养出子实体的先例.自然状态下,菌丝由菌根中长出到形成子实体,一般需要5 a时间.当土壤中积累了足够的菌丝体以后,温度则成为菌蕾形成的关键因素.当地表以下10 cm处的地温降到19℃以下,经过15℃~19℃(最适17℃)的低温刺激,菌丝体才能形成原基,并发育成子实体.由于雨后地温降低,所以降雨能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如果原基形成后,地温很快升到19℃以上,原基则全部消失. 2非生物环境的作用 2·1温度、光照 松茸发生地海拔400~800 m,坡度多在30°左右,在这段海拔范围内光照强,5月下旬平均照度为4·9×103lx;≥10℃年活动积温约2 000℃.生长期内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变化范围在18℃~29℃,夜间低温的交替变化很可能对地下菌丝物质的转化及其菌丝的分化,进而现蕾出菇有刺激作用[2]·环境中对松茸影响最主要的因素即温度.当温度超过30℃时菌丝便开始死亡,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28℃,最适生长温度为22℃~23℃·土壤温度与外界气温不同,常年保持较为稳定的温度.这是因为土壤表面的枯枝落叶层可有效地阻止地热散失并可避免阳光直射,在稳定温度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人工栽培时应根据目的和时间不同确定如何整理枯枝落叶.例如:以形成新菌根层为目的时需彻底铲除枯枝落叶层;以促进菌丝生长为目的时应适当保留落叶层,不过保留量应因当地气象条件、地形条件而异.决定松茸产量的关键是夏季温度的上升情况和秋季的降雨量.因为从春到夏菌丝和菌根的生长以及秋季子实体的发生和生长主要取决于林内的气象条件.就温度而言,从冬到春赤松根因地温低几乎不生长,但松茸菌丝在5℃左右仍能生长,因此菌根带的前端和下层只形成菌丝层[3].一到春天赤松根

文档评论(0)

y200621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