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学PPT10.第十章--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护理.ppt

精神科护理学PPT10.第十章--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护理.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神科护理学PPT10.第十章--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护理

* * * * * * * * * * * * * *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十章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刘 虹 * 学习要点 一、 掌握情感障碍的临床特征 二、 掌握躁狂症、抑郁症护理措施 三、 熟悉情感障碍的概念、护理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第三节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目 录 * 第一节 概述 流行病学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 一、 * 概 念 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也称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精神障碍,并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的异常。 * 一、流行病学 发病率可因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季节和社会阶层而有所不同。 我国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83‰, 1992年国内7个地区流调结果,城市平均为1.14‰,农村为0.58‰,男性为0.94‰,女性为0.73‰。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 生物学因素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二、 * 第二节 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一、 临床表现 二、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三、 * 一、临床表现 (一)躁狂发作 “三高”症状为特征即: 情感高涨 思维奔逸 意志活动增多 起病急,可出现幻听、夸大观念及 夸大妄想,面红、唇干和少眠等表现。 * (二)抑郁发作 “三低”症状为特征即: 情感低落 思维迟缓 意志活动减退 起病缓慢可出现关系、被害、罪恶贫穷等妄想,部分患者在躯体不适的基础上失眠易产生疑病观念和疑病妄想。 * (三)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 表现心境在过分的高涨和/或易怒、精力和活动增加等躁狂症状,有时情感低落、悲伤与无望、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等抑郁症状之间反复,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 * (四)持续性情感性精神障碍 1. 环性心境障碍 2. 恶劣心境 *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为“三高”或“三低”知、情、意基本协调。 2.首次发病年龄多在青壮年,病程反复发作,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有较高的阳性家族史。 3.躯体、神经系统以及实验室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 * (二)鉴别诊断 1.继发性情感障碍 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可引起, 但有明确的器质性疾病或用药史,并有相应的症 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 * (二)鉴别诊断 2.精神分裂症知、情、意不协调,存在明显精神病特征性症状,间歇期症状完全不缓解。 * (二)鉴别诊断 3.心因性抑郁在受到超强精神打击或者内心的矛盾冲突后急性发病,心因解除或转换环境抑郁症状随之消除,临床症状直接反应或重演创伤的内容。 * 三、 治疗与预后 (一) 治疗 1.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3.电抽搐治疗 * (二)预后 情感精神障碍预后较好,治疗进行越早 病程缩短越显著,不出现明显的精神衰 退,如发病期间得不到充分的治疗或未 经治疗,会发展成为慢性情感障碍,预 后较差。 * 第三节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生理评估 患者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心率、食欲、睡眠、性欲等情况。 2. 心理评估 患者的认知、情感及意志活动等情况;评估患者病前个性特征,特别是对患者的伤人、毁物等危险行为要进行重点评估。 3. 家庭及社会功能评估 患者的家族史、家庭生活环境与经济状况,本人受教育程度,评估患者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社会功能是否受损。 4. 治疗用药情况 评估患者用药的情况,曾用的药物是否有不良反应、药物过敏史及药物中毒情况。 * 二、护理诊断 1.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 2. 睡眠形态紊乱 3. 便秘 4. 思维过程改变 5. 有暴力行为的危险 6.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7. 社交障碍 8. 自我形象紊乱,低自尊 9. 个人应对无效 10. 自我保护健康的能力改变 * 三、护理措施 1. 基础护理 2. 症状护理 3. 安全护理 4. 药物治疗护理 5. 心理护理 6. 康复护理与健康教育 * * * * * * *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