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电法勘探五.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华理工大学电法勘探五

勘查地球物理概论 第三章电法勘探 第三节 激发极化法 什么是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是以地下岩、矿石在人工电场下发生的物理和电化学效应(激发极化效应)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与其他电法勘探方法相比: 激发极化法(IP)的优点: 能寻找侵染状矿体。 能区分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产生的异常。 地形起伏不会产生假异常。 激发极化法(IP)的缺点: 矿化(黄铁矿化、石墨化的岩层)岩层产生强激电异常 电磁耦合干扰给交流激电法资料的解释带来困难。 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现象 激发极化法的理论基础 (一)岩矿石激发极化效应的成因 1.电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的成因 导体表面为均匀双电层,在周围不形成电场; 当有电流流过上述电子导体—溶液系统时,导体内部的电荷将重新分布,自然双电层发生变化,导体受到极化作用,为充电过程; 断去供电电流,为放电过程 1.电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的成因 在外电场作用下,“致密块状”的电子导体与溶液接触时,其激发极化效应产生在导体与溶液的接触面上——称为”面极化“; 对于”侵染状“的电子导体或矿化岩石与溶液接触时,其激发极化效应产生在每一个电子导体颗粒与溶液的接触面上称为” 体极化“ 2.岩矿石激发极化效应的原因 “薄膜极化”假说 未加电场前的孔隙通道; 加电场的孔隙通道 1——离子堆积带,2——离子不足带 (二)岩矿石激发极化的时间及极化率 (三)激发极化法测定的参数 极化率和频散率 岩矿石的η和P 除了与观测是的充放电时间有关外,还与岩矿的成分、含量、结构及含水性有关。 金属矿、石墨化和碳化地层的η和P都较高,可达n~n×10%;岩石(不含电子导体)η和P通常很低,一般为2 ~ 3%,少数能达4 ~ 5% 。 不同岩矿石极化率对比表 (三)激发极化法测定的参数 (1)装置类型 (2)极化体的导电性 (3)装置相对于极化体的位置 (4)充放电时间 二、激发极化法的仪器装备和工作方法 三、极化体的激电异常 (一)中间梯度装置的激电异常 注意与直流电测深曲线对比 * 激发极化分类: 直流电——直流(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低频交流电——交流(频率域)激发极化法 通常将供电时,地下电场随时间增长的过程称为充电过程,断电后,电场随时间衰减的过程称为放电过程。 这种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电化学作用产生随时间变化的附加电场的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 尽管每个小颗粒与围岩的接触面很小,但它们的接触面积的总和却相当大。所以,尽管侵染状矿体与围岩的电阻率差异很小,仍然可产生明显的激发极化效应 在直流激发极化法中,用极化率η来表示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即 (二)岩矿石激发极化的时间及极化率 在交流激发极化法中,用频散率Ρ来表示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即 极化率η 频散率P 在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岩矿石极化率或频散率的综合影响值——视极化率或视频散率。 2.视极化率ηs和视频散率Ρs (三)激发极化法测定的参数 3.视极化率ηs和视频散率Ρs的影响因素 注意与电阻率和视电阻率对比 装置类型与电阻率法相同。联合剖面、中间梯度和电测深装置;交流激电法常用偶极装置。常用中间梯度和偶极装置 三、极化体的激电异常 (一)中间梯度装置的激电异常 三、极化体的激电异常 (一)中间梯度装置的激电异常 三、极化体的激电异常 (一)中间梯度装置的激电异常 注意两侧剖面极大值在地面上的投影并不在铜板正上方 三、极化体的激电异常 (二)联合剖面装置的激电异常 三、极化体的激电异常 (二)联合剖面装置的激电异常 三、极化体的激电异常 (三)偶极剖面装置的激电异常 三、极化体的激电异常 (四)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 *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