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 皮亚杰:结构主义心理学:同化、顺应、平衡 科尔伯格:关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的研究; 斯腾伯格和卡茨: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作用;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维列鲁学派:“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二、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批判 (一)对行为主义的批判 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知识。 行为主义的特征: 客观主义 环境主义 重视强化 (二)对认知主义主义的批判 认知主义强调内部的认知结构。 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共同主张:强调客观 二、建构主义的派别 (一)主要派别: 1.激进建构主义 以Von Glasersfeld和Steffe等为典型代表。 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 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 用“生存力”( viability)来代替“真理”一词。 强调物理性建构。 2.社会性建构主义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主要是社会性建构。 3.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 把学习看成是建构过程,关注学习的社会的方面。 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 4.社会性建构论 它也强调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但它比前者走得更远,它把社会置于个体之上。 5.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 它坚持信息加工的基本范式。 加工味着外来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 6.控制论的观点 它不仅关注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而且强调自我反省。 (二)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歧 分析的两个维度: 维度一:“外部输入-内部生成” 维度二:“个体一社会” 四、建构主义的共同主张 (一)哲学假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二) 课程观 1.知识仅仅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或假设。 2.知识不是由教师教给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 3.学习者的建构是积极主动的。 4.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识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5.知识的建构要受到他人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6.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 7.学习活动中包含四个因素: 学生的背景知识; 学生的情感; 新知识本身蕴含的潜在意义; 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知识背景的作用 She 五、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一)学习思想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主动性)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情境性) 3.合作学习可以使建构更完善(社会性) (二)教学思想 1.教学目的 (1)深层理解的获得 (2)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 1)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1)结构不良领域与学习 (2)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随机通达教学 2)自上而下(top-down )的教学 (1)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2)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3)情境性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 4)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 5)交互式教学 3.教学评价:融合式评价 六、对建构主义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1.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主动建构” 。 2.强调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3.揭示了已有知识背景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强调知识建构的多元性,使教学目标由封闭走向开放。 5.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多元性,与现代“质性评价”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消极意义 1.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 2.强调学习过程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 3.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完全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一、后现代主义简介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 英国画家查普曼(Chapman)于1870年举行的个人画展中,首先提出了“后现代”油画的口号。 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首先在建筑学领域被用来描述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此后开始运用于艺术领域。 后现代主义哲学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 阿尔都赛于1965年出版了《保卫马克思》。 次年福柯出版了《词与物》。 1967年德里达发表《言语与现象》。 1970年罗兰·巴尔特发表《S/Z》。 1979年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主义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德国的哈贝马斯与利奥塔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论战。 1966年德里达、罗兰·巴尔特访美。 著名学者伊哈布·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大作业答案.docx
- 配电工程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docx
- 2023年11月金华十校2024届级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
- 2024《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设计论证》:大班幼儿入学准备主题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7400字.doc
- 机电应用技术专业典型案例——校企融合、实景教学办学模式的创新.docx VIP
-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2023年修订版).pdf
- 中国客票销售发展模式论文.pdf
-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pdf VIP
- 国家开放大学《管理英语4》边学边练Unit 5-8(答案全).docx VIP
- 《烹饪美学》 第四章 菜点造型艺术.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