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讲:中西艺术比较
第六讲 比较视域中的中西艺术 一、在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之间的中西艺术 二、在人间与天国、在世与超世之间的中西艺术 一、在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之间的中西艺术 情志与形象:中西艺术审美形态的核心 写意与写实:中西方艺术审美理念的偏向 中国艺术:在主体自身的内在世界里来理解自然和社会、体验世界和人生、表达心情和趣味。(言志表情、畅神写意) 西方艺术:从客体对象的视角来理解自然和社会、把握世界和人生、表达观念和意义的艺术。即使面对人自身,也往往把人作为一个被凝视、摹仿、回忆、再现的对象。(偏于摹仿认知,构型写实) 艺术门类分析: 中国:诗歌、音乐、舞蹈、书法偏于缘情表意的艺术占主导地位和主流。长于拟景写实的艺术类型绘画、戏剧等也最终走向了表情写意一途。 诗歌:偏于主观、侧重情志,讲究内敛,强调表意。 关于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的说法是否成立? 音乐、舞蹈:夏代的《大夏》、《九辩》、《九歌》、《九韶》,殷商的《桑林》、《燕燕》,周代大力推行礼乐文化,乐舞艺术空前繁盛。 艺术门类分析: 书法:充分发挥线条的表情功能,魏晋以后表现得日益突出和自觉。 艺术门类分析: 绘画:“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境和意境”(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中国画突出发展了线条媒介的表意功能,最终成为重笔轻彩、重神轻形的写意画。书画一家。 戏剧:(西方戏剧具有鲜明的叙事性、拟景性、写实性。)中国戏剧突出发展为鲜明的虚拟性、乐舞性和写意性。以鞭代马、以桨代舟、舞台动作节奏化、韵律化 、念白歌咏化、伴器声乐化、腔调韵味化。 艺术门类分析: 西方: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偏于摹拟、认知、写实的艺术占主导和主流。偏于表情写意的诗歌也归附了拟物叙事一脉。音乐亦注重空间感、立体感与形象感。 绘画:“西方古代艺术的典型。”(莱辛) 雕塑:“古典理想中真正的艺术。”(黑格尔) 戏剧:突出发展了戏剧的叙事性、拟景性、写实性。西方戏剧的摹仿性集中体现在:以冲突为核心,以情节为纽带,来展开叙述一个头尾完整的行动或故事。古典戏剧强调情节,近代戏剧强调性格。 艺术门类分析: 小说:将写实传统推向极致。 诗歌:长于叙事,偏重摹仿。特别发展了史诗,用押韵的形式讲述历史的传说和故事。 音乐:注重节奏、旋律、和声的立体感、空间感与形象感。讲究严整的数理比例和结构形式,带有建筑般的空间形象、造型构架。 “流动的建筑”,“远眺雅典圣殿的柱廊,真如一曲凝固了的音乐。……希腊的建筑的确象征了这种形式严整的宇宙观。”(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二、在人间与天国、在世与超世之间的中西艺术 中国艺术所表现的审美形态、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指向更侧重人间、在世、此岸、形而下的层面。(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七仙女下凡”的叙事体现的最为典型。) 西方艺术所表现的审美形态、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指向则常偏于神界、超世、彼岸、形而上的层面。 1、从艺术的审美内涵看。 中国文艺美学强调表情写意,其“情”和“意”是世俗人间的“情”,人生的“意”。 儒家:艺术表达的“情”一般是个体的、感性的、生活层面的“情”。 “诗可以怨”,“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道家:不太讲“情”,更多是讲“性”,讲“意”,崇尚自然,在人推重天性、本性、情性、真性等。养身全性的艺术才有价值。 “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吕氏春秋》) 2、从艺术的审美功能看 中国艺术审美理念是以是否有利于人的性情生命,是否有用于人的现世生活,是否有助于人的伦理教化、是否有助于人的宗法团体为考量的 基本标准,推行的是很现世、很实际的美学原则。“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王充《论衡》) 儒家:强调艺术的现实功用,“经世致用”,“文以载道”将艺术活动同人格完善、道德整饬、群体协和、风俗移易,乃至人际交往等现实功利诉求联系起来。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善乎诗 ”(《毛诗序》) 道家:排斥一般的艺术,认为重在声、色之娱的艺术容易“乱目”,“乱耳”,使人“失性”,所以“皆生之害也”(对艺术还是持一种实用功利的态度) 中国.中学政治教学网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