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苏东坡任礼部尚书之时-徽州一中.ppt

乌台诗案苏东坡任礼部尚书之时-徽州一中.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乌台诗案苏东坡任礼部尚书之时-徽州一中

赤 壁 赋 苏 轼 江苏盱眙中学 叶荣滨 品品余秋雨之语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 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 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 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 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本文记录了他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是这种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走向成熟。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他黄州心情。 走近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 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 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乌台诗案 苏东坡任礼部尚书之时,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一天,出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又?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明月鸟。此刻苏轼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置苏下狱,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实质上是苏轼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 一起感受一下本文韵律节奏 骈散夹杂的句式,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美。 用心、细心、精心记录! 兴 (1)起来,起。 “夙兴夜寐” (2)发动。“兴师动众” (3)兴旺,兴盛。“百废具兴” (4)兴趣,兴致。“好为庐山谣,兴为庐山发”(李白) (5)诗经中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如 (1)到,往。“纵一苇之所如” (2)连词,如果。“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连词,相当于“和”。“公和大夫人” (4)连词,相当于“于”。“甚如饥寒” (5)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海内宴如” 第一段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一轮明月,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笼罩于江面。清风徐来,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于水面。 诗意画面,隽永深沉,意义深蕴。 第二段作者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在游与乐中,含有淡淡哀愁,此乃苦中作乐。“借天地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望美人兮天一方”后的失望心情引发对人生的 忧患。 怨慕 乐 歌 箫声 泣诉 第三段发生了哪些联想?文段如何通过对比写人生苦短的?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横槊赋诗,赤壁之战。 (1)曹操和“吾与子”比,叹建功立业的艰难,“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吾生须臾与长江无穷比,说明人生短暂 (3)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比,说明人的渺小 第四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人生短暂,但人生在世参与了人类的整个活动,人类与宇宙同样永恒存在,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热爱。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