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鲁迅先生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 * * * * * * * 永远的斗士!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是一位高明的医生,是一面旗帜,一盏明灯。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为民众的精神麻木而痛苦,他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他为青年一代的成长而费心。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了“民族魂”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斗士最高的褒奖。 ?? 有人说,鲁迅离我们太遥远,可北大教授钱理群说,鲁迅永远不会过时! 读鲁迅吧,你会感动于他不断呐喊为民请命的执着精神,你会经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你会变得深刻,你会越来越睿智。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目睹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遂弃医从文,立志于医治国民精神上的疾病。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 调集》等共16本。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时代背景 三·一八 天安门前集会 请愿(右图) 游行(左图) 刘和珍烈士遗像 杨德群烈士遗像 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血腥的镇压、无耻的造谣污蔑,激起鲁迅先生的满腔愤怒。 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写作背景 题解: 1、记念:等于“纪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2 、君:对人的尊称。 3、鲁迅是不是仅从师生情谊出发,为追悼刘和珍一人而已? 夯实基础 【自主学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徘徊pái huái 长歌当哭dàng 菲薄fěi 洗涤dí 踌躇chóu chú 桀骜jié ào 租赁lìn 黯然àn 噩耗è 不惮dàn 和蔼ǎi 喋血dié 立仆pū 尸骸hái 攒射cuán 屠戮lù 惩创chuāng 寥落liáo 浸渍 zì 殒身不恤yǔn xù 绯红fēi 干练gàn 整体感知 脉络层次 内容要点 表达方式 关于写作缘由 (1、2) 关于烈士死难 (3、4、5) 关于死伤作用 (6、7) 悼念逝者 唤醒生者 交往始末 遇害事实 殉难细节 经验教训 死难意义 叙述为主 抒情为主 叙述为主 夹叙夹议 叙述为主 议论为主 中心内容:评述“三?一八”惨案(叙述为主,穿插议论、抒情) 品评人物 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①生活虽艰,预定《莽原》 ——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②不屈势力,反抗校长 ——富于斗争精神。 ③虑及前途,黯然泪下 ——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④始终微笑,态度温和 ——和蔼善良。 ⑤欣然请愿 ——敢于斗争。? 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