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ppt

犯罪心理学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犯罪心理学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犯 罪 心 理 学 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 2010年5月 第 二 讲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调节结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 犯罪心理结构特性:驱动性和普遍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隐秘性和客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渐进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演化过程 过程: (1)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2)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3)萌发犯罪意向(犯意) (4)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5)犯罪决意 常态的强烈欲求(名誉、声望、金钱) 犯罪意向的萌发 犯罪意向的概念(犯意) 实施犯罪的意向、冲动和意图,是尚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违法犯罪需要 模糊的、朦胧的、无特定指向性的犯罪意图 是内在的犯罪意图,未进入实际上的犯罪准备、未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意向+犯罪条件+机遇 犯罪动机 犯罪行为 犯罪动机与目的 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活动动机,是行为人推动、引起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 四个阶段 (1)萌发阶段 (2)过渡阶段 (3)定型阶段 (4)消失阶段 犯罪目的: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要达到的结果(不是指犯罪行为的后果) 犯罪动机的循环周期 某种强烈需要 犯罪动机、目的、行为的关系 犯罪动机 犯罪决意 犯罪心理导致的最终结果:犯罪决意 定义: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行为作出了最后决定 包括 (1)犯罪行动手段的选择 (2)犯罪行动时机的捕捉 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常见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人际关系/回避危险/特定气氛) (3)机遇型(机会型/境遇型) 特殊模式 (1)习惯型(如惯盗的习惯行为) (2)朦胧型(如团伙犯罪中的从犯在暗示下犯罪) (3)变态型(异装癖、恋物癖、恋尸癖等)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内外化机制: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从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量变质变机制 防御机制 内外化机制 防御机制 定义: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方法 分类 (1)攻击反应 (2)退却反应 (3)妥协反应 防御机制与犯罪行为 合理化作用(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害人/责备批评者/效忠团伙) 投射作用(打消对被害人的同情和怜悯/构成攻击被害人的理由/转移造成紧急情况的责任) 认同作用(自居作用,在群体犯罪中模仿/在个人陷入困境时模仿/冒充) 反向作用(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定义: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犯罪心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是从初犯到惯犯、职业犯的过程 机制 (1)外界不良诱因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 (2)社会强化作用 (3)违法犯罪活动产生愉快的内心体验 (4)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结果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结果 “犯罪有理论” 犯罪是 “社会分工”,是社会平衡必不可少的“平衡器”、 “制动阀” 犯罪是正义的化身,是社会公平的追求者 犯罪是社会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自己犯罪跟那些“贪官污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司法机关追查是“少见多怪、小题大做””杀鸡给猴看” 自己犯罪是被人刺激的结果,是不断被诱惑的结果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非法欲望更强烈 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 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 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形成犯罪人格 正常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作案行为有明确的现实动机 作案行为有准备有预谋 作案对象及后果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作案后有明显的自我保护性 判断正常与否的核心标准:作案时对自身行为和周围环境是否存在辨认和控制能力 专 题 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 ( Juvenile Delinquency) 青少年: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 未成年人:已满14周岁又未满18周岁的人 中国:未满14周岁的青少年犯罪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可送少教所或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改造 一般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但对于杀人、爆炸等八种刑法规定的严重犯罪的年满14周岁就要追究刑事责任 案 例 回 放 “娃娃”犯罪团伙10人中9名未成年 头目年仅12岁 疯狂少年一夜之间抢劫20名中学生被判刑 模仿电视“黑吃黑” 四少年以身试法 14岁少年沉迷黄碟强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